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裴寨观察之二:小红薯成就亿元大产业

裴寨观察之二:小红薯成就亿元大产业
2020-01-13 07:56:21 来源:中华网河南

裴寨观察之二:小红薯成就亿元大产业

红薯文化节上的“红薯宴”

裴寨观察之二:小红薯成就亿元大产业

裴寨服装产业园忙碌的车间一角

元旦刚过,天寒地冻。1月4日一大早,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就开始了新年的第一次出行。这一次,他要带着村“两委”党员干部到山东省的伊宁、枣庄等地考察酸辣粉生产项目。

为啥这么急?

“机会不等人呀,我们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把咱的红薯粉条深加工项目往前推进,扎扎实实地在裴寨搞一场‘红薯革命’。”裴春亮说。

为啥要搞“红薯革命”?

2008年,裴春亮出资3000万元为乡亲们建新村后,先是打深水井、建蓄水池、修裴寨水库,带领乡亲们彻底解决基本生活的缺水难题后,又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到,在贫困地区,2020年之前乡村振兴的核心还是脱贫攻坚。因此,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步的底线要求。然而,不发展产业,光指望传统的土里刨食,老百姓不可能真正富起来,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裴春亮说,新房子建起来了,但“不能让乡亲们住着新房子,还饿着肚皮子”。

于是,村里先是拆除老村修建温室大棚,种蔬菜、种鲜花、养锦鲤,但由于技术难度高,投资风险大,乡亲们参与热情不高,一时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也有限。

这些年的基层实践,裴春亮最大的感受就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光靠激情不够,群众认可最有效。“真正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发展乡亲们易接受、好上手的项目,带动乡亲们家门口就业致富,也让集体强起来、产业兴起来,这才是符合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要求的正路子。”裴春亮表示。

发展产业说起来容易,可大项目不好引,小项目不稳定,如何就地想办法,把乡亲们的“拿手好戏”变成“生财之道”,把当地的“土蛋蛋”变成“金豆豆”?

2016年10月,裴春亮出席我省第十次党代会时,受“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的启发,回村立刻启动裴寨村跨境电商项目,力推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家乡原生态的传统纯手工红薯粉条,并策划举办了“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裴寨村一带属太行山丘陵地带,土薄石厚,十年九旱,红薯特别耐旱,沟沟坎坎栽上就有收成,且产量也大,以前是当地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困难时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续命饭”。加上当地土质多为石灰岩红粘土,土壤富含磷、钾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红薯生长需要,产出的红薯质地坚实,含粉量极高,做出的粉条劲道好吃。因此,张村乡一带有着上百年技艺历史的手工红薯粉条远近有名,有营销价值。

没想到,这场文化节仅一周时间就帮助乡亲们销售了10多万斤粉条,乡亲们大呼想不到,裴春亮也感到异常振奋,“啥卖得好咱就种啥,这才是农民对市场需求导向最朴实的理解。”

小红薯成就亿元大产业

“没有裴春亮书记的支持,没有粉条文化节这个舞台,就没有我们这个公司。”河南九月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孝义对记者说,首届红薯粉条节举办时,他仅仅是辉县市尚品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目标也就是通过粉条文化节多卖点粉条,“一年有个四五百万元营业额就知足了。”

2017年,在裴春亮的支持下,王孝义成立食品公司,致力于发展红薯粉条深加工项目——酸辣粉。没想到当年就销售1000多万元,2018年达8000多万元。这些酸辣粉通过太行红薯粉条文化节走向了全国。

就在2019年12月22日,裴寨刚刚举行过“中国·太行第四届红薯粉条文化节”。活动现场,手工红薯粉条技艺展示区、农特产品展台、电商展示区、红薯宴、现做现卖的纯小米面煎饼……吸引人们驻足品尝、参观。裴寨村民裴泉进激动地说:“没想到,这不起眼的红薯像变戏法一样,生出这么多花样来。春亮书记选的这个路子,不仅有眼光,还符合咱这农民实际,真中!”

当天,最为抢眼的是来自韩国流通株式会社的客商尹金杰,他现场签订合作协议,计划采购太行粉条及产品7000吨,金额近1个亿。“我们是韩国最大的中国食品进口会社,希望把太行粉条食品销售到韩国的每一个角落。”接受现场媒体采访时,尹金杰通过翻译对记者说。

王孝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九月天目前代加工的品牌就达178家,其中就包括四川小龙坎、李先生牛肉面、河南华英集团等众多全国知名品牌。仅一天的红薯粉用量就达30吨,也就是说,即使整个张村乡的两万多亩耕地全部种成红薯,也仅够企业用一个月。将来有望带动太行山区的更多农民种植红薯、发展红薯产业。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我们把红薯粉条这个地域产业做成优势产业,调结构、追市场、强品牌,这些做法都做到了点子上。”裴春亮说,在乡亲们熟悉的红薯身上做文章,也一样能带动大伙儿过上好日子。太行红薯要形成产业,必须有像九月天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

红薯粉条文化节的走红,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张村乡党委政府还定下“红薯之都、花椒之乡、温泉小镇、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带领全乡群众挖掘自身优势,开辟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买全球、卖全球。”走进经营南太行农副产品、粗布系列产品、旅游文创产品和健康休闲食品的裴寨村跨境电商展厅,映入眼帘的不止红薯粉条,还有包装精致琳琅满目的石碾小米、草鸡蛋、山木耳、手工粗布用品等地道的太行山区土特产,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牌子——“裴寨村”。其中加工升级的裴寨村红豆薏米粉、黑芝麻核桃桑葚粉、二十八谷散等冲饮类代餐粉等,均已畅销国内市场。

让爱回家!发展产业不能以牺牲老人孩子为代价

1月8日,虽然已近春节,可位于裴寨社区的服装产业园车间里仍一派忙碌。这个于2019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的服装加工厂,如今月生产女裤2000余条。“前期工人熟练程度有限,生产量不高,但好在我们没有租赁成本,费用也比较低。目前一期进展顺利,二期厂房也在紧张施工中……”服装厂负责人王海洋告诉记者。

在产业园外的一个宣传栏上,大大的“让爱回家”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就连车间里也悬挂着这样的横幅标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这是裴春亮书记专门让人制作送来的。”

据悉,目前服装厂吸纳的基本都是附近的留守妇女,年龄跨度从20多岁到50多岁。由于要照顾孩子甚至孙辈,很多妇女之前没法出来工作。服装厂建成后,吸引了附近不少妇女来应聘。如今,厂里近百名员工,除了生产厂长,大部分都是女性。尽管上班离家近,可孩子们下午5点钟就放学,服装厂6点钟才下班,如此一来,早放学的孩子等不到家人接就没地方去。尤其是周六,厂里还上班,有的孩子们在家没人管,成了女工们的心病。

了解这种情况后,车间管理人员最开始清理出闲置的工作台,放在车间一角让早放学的孩子写着作业等妈妈。然而,考虑到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场地有限以及噪音大等问题,去年11月初,厂里专门在另一个用于临时办公的车间一角腾出一块区域,铺上泡沫板,摆上儿童桌椅,上空拉些小彩旗,再贴些卡通的图画,临时搭建了一个“儿童之家”,专门用作职工子女们的活动场地。

张村乡张村的孔彩霞,两个孩子在附近不同的学校上学,每天接送是个大问题,在家专职带娃近半年,听说领秀服饰可以托管孩子,她放下顾虑高高兴兴地上了班。“每月保底工资2500元,早晚上下班正好接送孩子。”言语之间,透着说不出的满意。

女工裴文慧也高兴地说:“双休和节假日,孩子们都在家,可老人身体不好,带不了孩子。好在厂里给孩子提供的有做作业玩耍的地方,中午还管饭,啥都不耽搁!”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见过太多年轻人外出打拼,老人孩子在家留守的场面。年轻父母在外辛劳一年回到家,跟着老人长大的孩子生疏得甚至都不愿意叫声爸爸妈妈,看着都让人心酸。”裴春亮说,“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不能以牺牲老人孩子为代价!”如何让乡亲们挣钱顾家两不误?服装车间这半年的试运营,走出了一条让山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不再孤单的路子,真正做到了“让爱回家”。

位于太行山区的裴寨村地理位置偏僻,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引进产业难度很大。为解决社区及周边群众的就业难题,2018年年底,裴春亮个人出资2000多万元,把裴寨村西头十几米深的荒沟填埋平整成建设用地,建成钢架玻璃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通过免费提供厂房和基础设施,减免水电费等措施,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招商引进领秀、梦舒雅等4家服装企业,规划打造可供2000人就业的裴寨社区服装产业园,帮助社区及周边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如今,从远处看这排位于裴寨入村口的服装产业园厂房,和别的厂房并无二样。可走到车间后面的职工活动场地,可以看到一堵半人高的围墙,顺着围墙看向下面的田地,还有14米的高度。“光填埋这些深沟的费用,就几乎和建厂房的费用相等,但工程难度比建厂房还大。”裴春亮说,“为了招商,我个人拿钱建厂房,且不收人家租赁费,图的是想发展适合乡亲们干的产业,让更多的乡亲们守着老人孩子就能上班挣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