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文物因为保护不力而遭破坏的新闻,令人心痛。
据媒体报道,一处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古代石桥铁梁桥,年代或可上溯至金、元时期,属当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段时间却被“毁容式”修复,变得面目全非。另一处是位于内蒙古敖汉旗的一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因为年久失修,面临倒塌。
古代石桥虽然得到了当地的修缮,却被“翻旧如新”,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已然成了一个假文物。古桥承载的文物价值、艺术美感、历史信息等随之严重受损乃至荡然无存。
而千年白塔的境况更是岌岌可危,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更令人疑惑的是,早在2013年,当地就提交了有关的修缮计划,却因不够重视,维修工作长达7年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实际迟迟不见付诸实际。
类似情况一再发生,实在令人痛心。当中对文物保护的不用心、不尽责的行为,更是令人气愤。即便是像古桥和千年白塔这类官方文物保护单位,依然难逃被破坏的现实,更是令人对文物保护的现状忧心忡忡。
“修旧如旧”是文物修缮的一条基本准则,法律对其也有规定,但在山西元代古桥修复时,还是出现了“修旧如新”的情况,这着实令匪夷所思,不知当地的修复方案是如何通过的。此外,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的辽代白塔的一份修缮方案却足足拖了7年之久,眼睁睁看着这座千年白塔日渐毁坏,中间甚至还出现加固工程立项获得国家批复,但当地政府对此却一无所知的荒唐事。
何以如此?说到底还是当地对文物保护不上心、不重视,对文物的价值认识不够所造成的。文物保护的价值和重要性虽然一再被强调,但很多地方却是“看人下菜”,甚至宁愿花钱打造一个假文物,也不愿意花钱去修缮和保护一个真文物,即便是迫于政策去修缮,也不愿认真对待,往往草草了事。
这当中,恐怕关键还在于一个“利”字。文物能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值不得被认真对待和修缮,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时候不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在于它是否能给当地带来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利益。
白塔损坏、修缮缓慢、管理松垮,固然暴露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窘境。这何尝不是“功利心”作祟的结果呢?试想,像元代古桥和辽代古塔这类“有官方身份”的文物,遭遇尚且如此,那么一些未被纳入官方保护范围,或者“地位”更低的文物,其境遇又当如何?
这是文物保护必须去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国的83.3%的不可移动文物,都散落在农场地区或广袤的乡野间,若不改变对文物保护的“功利”心态,提高保护意识,只关注那些重点区域或“有利可图”的文物,那么这些散落在村口小巷的文物,终有一天会消失。(张炳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