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电台主播帮车主“硬核维权”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中,当主播质问销售经理为何违规收取续保押金并希望其退还时,该经理反问:“你谁呀?你说的算呀?”事后,涉事4S店所在的安徽省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复称,已联合商务局约谈涉事4S店。5月18日,涉事4S店回应称,续保押金已退还,涉事工作人员免职。
这件事情看似已经告一段落,但有些疑问,依然停留在公众心头。比如,仅仅是退回押金、对涉事员工免职,该4S店就可以完成责任兑付吗?
事实上,商务部2017年发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第14条规定,经销商销售汽车时不得强制消费者购买保险或者强制为其提供代办车辆注册登记等服务。同时,该《办法》第32条规定,违反第14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或3万元以下罚款。
虽然《办法》中的用词是“并可”,也就是“可以”罚款,而不是“必须”罚款。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仅仅开除涉事员工、批评教育一番,显然是无法触及涉事4S店痛点的。所谓“痛改前非”,不痛,就意味着难以吸取足够的教训,那么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就难以得到真正的纠偏。
而且,涉事4S店既然承认收取续保押金是违反规定的并进行了道歉,又为何只将责任归结于“工作人员态度不当”?通常情况下,一家4S店的收费行为,不可能直接由一线工作人员做主,而应该是4S店的整体行为。换句话说,员工只是收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只对员工进行处理,也是责罚不对等。
还要认识到,这次事件是因为主播“硬核维权”的看点刷了屏,使得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迅速介入,这才有了立竿见影的维权效果。而从新闻下的诸多留言可以发现,不少消费者都有过类似遭遇,但是他们的维权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压根就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最近,河南周口的一位哈弗H6车主也向媒体爆料称,自己买车前没有被告知“协助贷款服务费”等费用明细,导致疑似陷入“套路贷”,还有多项收费未能提供发票和收据,而且从今年1月中旬买车后至今,始终拿不到正式购车合同。
这又促使我们去进一步反思:为什么一些4S店无知且无畏?为什么消费者只有诉诸媒体,把事情闹大、形成热点,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权益才能得到维护?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久以来,汽车销售行业恐怕一直存在“店大欺客”现象,一些捆绑销售的潜规则流行,挤占了正当维权的空间。
这次,安徽亳州的消费者在浙江广播电台主播的帮助下拿回了押金。但更多消费者的权益,还是要通过日常的监管来完成,这就需要打通多元化的维权渠道。毕竟,如果亳州的消费者只要拨打当地的市监局或其他监管部门的投诉电话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又何必跨省求助电台呢?
值得一提的是,亳州市的官方通报留了一个尾巴:下一步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汽车销售市场专项整治。而早在2019年8月,银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部下发的《4S店兼业代理机构捆绑销售保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就已经明确将对4S店捆绑销售车险等市场乱象进行治理。希望一轮轮的专项整治,能够化严厉为常态;也希望更多地方能够对照亳州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