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经济民生持续改善 市场预期稳步向好——经济界人士解析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

经济民生持续改善 市场预期稳步向好——经济界人士解析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
2020-10-21 15:43:21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形势稳步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步好转,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就业、出口和新消费等领域表现亮眼。但也要看到,当前全球疫情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国际发展环境仍然具有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就业状况明显好转,但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消费市场加快复苏,但需求仍然偏弱……这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

我国经济具备持续复苏基础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前三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生产生活秩序实现了加快恢复,经济复苏取得了积极成效。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累计增长0.7%,主要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GDP增长加快。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较二季度回升1.7个百分点达到4.9%,累计同比增速较上半年的下降1.6%回升2.3个百分点,达到增长0.7%,扭转了疫情发生以来的下降局面。

二是GDP结构优化。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由二季度负向拉动2.3个百分点回升到正向拉动1.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由正向拉动5个百分点下降到2.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由正向拉动0.5个百分点回升到0.6个百分点。可见,消费加速恢复促进了对经济“压舱石”作用的发挥,净出口拉动稳中微升实属不易。

三是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主要经济指标加快恢复,目前有越来越多指标增速转正。生产端,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转正;需求端,投资、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速转正。生产需求逐渐回升,市场主体信心不断增强,促进了就业民生持续改善。

温彬认为,从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经济恢复表现、市场主体活力和信心等方面来看,下阶段我国经济具有延续复苏的条件和基础,预计GDP全年增长2%左右。但也要看到,当前全球疫情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国际发展环境仍然具有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需要做好随时迎接挑战的准备,巩固持续复苏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温彬建议,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实施好减税降费等政策,降低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落地使用。货币政策方面,要继续发挥结构性政策作用,通过多种政策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确保完成全年1.5万亿元让利的目标任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彭 江)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

新型基建带动投资回暖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5G建设、轨道交通等新型基建表现不俗。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稳定,但是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在疫情影响下,经济增长严重缺乏需求动力,而通过新型基建投资,有望进一步拉动生产端,带领经济走出困境,实现新的增长。

9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速实现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基建对内需的支撑作用带动了工业品需求持续回暖。在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促进经济增长方面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陈雳表示,短期来看,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延续回暖态势,新型基建高速发展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今年以来地方专项债规模较大、发行速度快。地方专项债发行加速,将带动基建投资,而新型基建投资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新型基建也可以对传统基建形成拉动作用。当前,全国各地密集制定新型基建投资计划,然而也离不开传统基建的配套设施支持。

长期来看,新型基建发展也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今年在疫情影响下,伴随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新型基建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今年4月份,发改委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了新型基建的实施范围。光伏、储能、电网、三代半导体等新型基建均有望编入“十四五”相关规划,届时,政策支撑将会为新型基建的发展提供保障。

新型基建是未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设施支撑,指引着我国科技业的发展方向。对于新型基建,不能仅从短期投资规模对短期经济拉动作用着眼,更应该立足长远进行布局。当前新型基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二是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三是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从科技领域到民生领域,新型基建都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型基建的发展有望推动中国社会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温济聪)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就业形势好转但压力仍存

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年初6.2%的高位回落至5.4%。

“就业形势明显好转,重点群体就业改善。”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三季度,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各项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为就业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空前加大的就业压力,中央提出“六稳”要求的第一项就是“稳就业”。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使得就业形势明显好转。

刘锋认为,尽管就业状况明显好转,但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作为反映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就业问题依然需要重点关注,不容小觑。

第一,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恢复缓慢。疫情对一些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带来严重冲击。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79亿人,比二季度末增加了200万人,但三季度末总量比上年同期减少384万人,同比下降2.1%。虽然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8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但只代表平均水平。由于各行业特点不同,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餐饮行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等,就业恢复依然缓慢。

第二,毕业生就业压力仍需缓和。9月份,尽管20岁至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比上个月下降了2.4个点,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个百分点。9月份,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暂停招聘,海外留学生毕业生同样面临严峻的就业情况。

第三,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冲击最大,无法解决未来预期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助企纾困、鼓励灵活就业等措施来持续缓解就业压力。

第四,目前稳就业的重点还在于努力消除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努力恢复就业以及对失业人员的救济和重新安置。

刘锋表示,我国已经开始涌现许多新的行业和业态,需要大量新型知识型劳动力人口,必须加大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规模、力度。同时,高校以及其他全日制的中等和技术院校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人力资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

交银施罗德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马韬:

制造业运行好于预期

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速回升至4.9%,相比第二季度3.2%的水平继续修复,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已转正。其中,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单季增速已修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第三产业仍面临压力。

交银施罗德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马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一大亮点就是,进出口韧性带动制造业运行好于预期。

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年内增速已由负转正,其中9月份进出口总额增长10.0%,出口增长8.7%,进口增长11.6%。外贸进出口逐季回升,机电产品与防疫物资出口维持高速增长,主要大宗商品和重点农产品进口维持高速增长,呈现进出口两旺的特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三季度拉动我国GDP增长0.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偏高水平。进出口繁荣拉动9月工业增加值大幅上升至6.9%,达到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电气机械器材同比增长15.9%,电子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同比分别增长8%和12.5%;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反弹至76.7%,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7.2%,回到历史偏高水平;制造业投资连续恢复,高新技术行业投资与企业自动化改造、设备投资景气度较高,通用设备与专用设备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达到2.6%和5.1%,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增长18.2%。

前三季度,我国贸易顺差已达到23054亿元,贸易顺差积累与服务逆差减少带来经常账户顺差显著积累,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商业银行体系外汇资产规模上升。

由于我国率先控制疫情,工业门类与产业链环节完备,复工复产进度全球领先,因此在全球疫情下进出口逆势走强,贸易占全球份额继续提升,支持了实体经济复苏。

马韬预计,四季度经济数据有望维持稳中向好,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唯一在疫情影响中获得正增长的经济体。

第四季度,进出口依然是支撑经济的重要动力,带动工业生产、相关就业以及制造业投资维持修复,坚实的基本面为继续维持常态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与化解金融风险创造了良好条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

新消费激发经济增长动能

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看来,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促成消费需求提振。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持续回升,成为三季度经济修复的主要动能。9月份,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新型消费大幅上行。需要指出的是,拖累9月份社会零售的石油及制品、部分通讯器材等主要是短期因素,前者受价格影响,后者受产品更新换代影响。因此,若剔除这些短期因素影响,消费动能修复会更加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带动新型消费高速增长。花长春表示,新型消费主要指的是新业态与新产品的结合,因此餐饮、交通、教育、消费电子、休闲娱乐等子行业也都可以涉及新消费内容。若以线上实物和非实物的零售额占社零比例来看,新消费大约占比25%。

从新消费模式来看,电商表现出逆势成长的态势。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3%。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网上消费对于保障民生乃至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人们消费习惯变化,电商消费渗透率正在提升,中长期来看新消费模式仍然具有强劲的增长态势。

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表明我国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明显加快。网上购物、直播带货这些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这些都促进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在整个社会零售中占比的提升。另外,9月份智能手表产量增长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50%,表明新产品需求十分旺盛。

花长春认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新型消费、新动能将夯实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基础。新消费等新经济短期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经济增长动能。新经济对于降成本、降能耗、创造新财富等方面具有长远意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温济聪)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

物价低位运行走势分化

近期,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了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三季度数据显示,当前物价走势呈现出分化特点,其中CPI向下,PPI回升。

唐建伟指出,前三季度,CPI同比经历了冲高后快速回落的过程。1月份5.4%的涨幅成为全年最高点,此后CPI同比涨幅逐月回落,虽然年中略有反弹,但随后涨幅继续回落,9月份CPI同比上涨1.7%。

食品价格涨幅显著收窄是CPI回落的主要原因。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2月份最高的21.9%回落至9月份的7.9%,回落了1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对CPI同比的拉动从2月份的4.84%降到9月份的2%,下降了2.84个百分点。猪肉价格涨幅大幅回落是食品价格涨幅收窄的主要原因。随着生猪存栏量的稳步回升,加之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基数较高,今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从2月份最高的135.2%大幅回落至9月份的25.5%。猪肉价格对CPI同比的拉动也从2月份最高时的3.19%下降至9月份的1%。

唐建伟表示,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持续处于低位,表明消费需求仍然偏弱。剔除食品价格以外的物价水平持续处于低位,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1.6%回落至9月份的0%,已经连续6个月低于0.5%。核心CPI更是连续3个月保持在0.5%,表明消费需求仍然偏弱。

唐建伟预计,四季度CPI同比可能保持在“1区间”。一是猪肉价格很可能进入下行周期;二是翘尾因素将明显回落,上半年翘尾因素平均为3.34%,下半年将回落至1.14%,四季度只有0.13%。三是核心CPI一直在低位运行,需求不足仍将抑制物价涨幅。

唐建伟指出,今年以来,PPI同比经历了上半年持续下降,下半年开始缓步回升的走势,预计四季度PPI同比将延续反弹态势。原因在于:一是国际疫情好转之后,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或将有所反弹;二是国内基建加速对PPI形成支撑。预计四季度PPI会延续反弹态势,但年内同比涨幅转正概率不大。

唐建伟认为,整体而言,年内并无明显通胀压力。虽然食品价格回落导致CPI走低,由于需求正在逐渐恢复,CPI进一步降到负值的可能性较小,也不存在明显的通缩状况。物价年内不会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关注目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彭 江)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