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2023-01-29 16:39:4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21年7月,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暨“三个一批”推进会发出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明确要求各地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和鲜明导向,加快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和未来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全力以赴加快项目推进速度。

迅即,“三个一批”活动在全省铺开,截至2022年12月,共开展6期,成效凸显。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路径——河南省“三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3-01-28大河网-河南日报

实施“三个一批”项目意义重大

●在消费和投资两端发力,以项目建设扩大国内需求,能够更好发挥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作用,稳住经济大盘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当前的项目建设奠定了未来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的投资结构决定了未来的产业结构

●重大项目建设是赢得发展先机、促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为未来的发展蓄势赋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河南路径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呈恢复发展态势,但下行压力仍然存在,我省正处于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重大项目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基本盘和发力点,深入实施“三个一批”活动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的重大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调整宏观政策,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收缩。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需求不足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既有消费能力偏弱、消费场景受限等问题,也有民间投资偏弱、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在复杂的外部形势下,依靠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只有通过建设一批区域消费中心,畅通物流大通道,完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才能完善增强消费发展综合能力的支撑体系,只有开展创新消费场景、打造线上消费平台等项目,才能培育消费热点,充分激发消费活力,进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只有加大政策工具支持力度,盘活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存量相关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才能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只有完善支持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破除各种隐性壁垒,才能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进而扩大投资需求。通过在消费和投资两端发力,以项目建设扩大国内需求,能够更好发挥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作用,稳住经济大盘。我省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抓项目、扩投资仍是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迫切需要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以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

优化供给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不可避免产生产能过剩、债务累积、成本上升等问题,人口、劳动力、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等影响长期发展的供给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到供给侧,但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迫切要求我国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产业体系,改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河南省还存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能源结构不优和创新能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问题,到了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转型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当前的项目建设奠定了未来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的投资结构决定了未来的产业结构。以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投入,对项目进行科学谋划、筛选遴选,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把项目优势嫁接为资本优势,把资本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力推动供给结构优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十大战略、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健康,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落后、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不高、创新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重大项目建设是赢得发展先机、促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离开项目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民生改善,都由一个一个具体项目构成。没有好项目,建设现代化河南就无从谈起,积极开建大项目、好项目,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推进现代化河南实践的具体抓手。奋力开创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局面,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为未来的发展蓄势赋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河南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河南省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可支配收入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把资金项目向基层和民生领域倾斜,强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领域的项目建设,加大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项目投入,适度提高公共领域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资比重,加大在补短板和锻长板方面的投资力度,着力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推动民生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个一批”项目建设的成效特征

●总投资94139.51亿元

●“六新”项目长期占据“主角”位置、主导地位

●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速公路建筑、蓄能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充分体现了“未来”属性、“发展”属性

●初步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新项目、上好项目的新热潮、新气象

通过六期“三个一批”项目压茬推进、滚动实施,逐步形成了以抓项目来带动全省经济工作机制,一个个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一批批质量高、效益优、前景广的项目在河南各地开花结果,助力我省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为当前创造发展机会,为未来带来良好预期。

本报告结合财立方智库、河南省“三个一批”活动监测服务平台、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等多方数据来源,整体探究了河南省1—6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特征。各平台由于数据处理标准不同,数值略有出入,但均可反映整体特征。其中,财立方智库数据,主要根据来自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的项目底层信息,对其按照地域、领域、行业等维度处理所得。本报告中提到的郑州市,均包含航空港区。

投资总量:投资规模大、招引质量高、带动力强

项目投资规模大。截至2022年12月,全省已滚动开展六期“三个一批”活动,项目共计13110个,总投资94139.51亿元,其中集中签约项目共计2823个、总投资24874.91亿元;集中开工项目共计5152个、总投资38919.38亿元;集中投产项目5135个、总投资30345.22亿元。分期看,全省“三个一批”项目数量从第一期的1337个增长至第六期的3394个;项目投资总额从第一期的13727亿元增长至第六期的25336亿元,呈现“量额稳步双升”的良好态势。分项目规模看,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超大规模项目共计31个,项目数量占比0.2%、投资额占比4.8%;投资额在50亿元以上、100亿元及以下的大规模项目共计135个,项目数量占比1.0%、投资额占比9.5%;投资额在30亿元以上、50亿元及以下的中等规模项目共计209个,项目数量占比1.6%、投资额占比9.6%;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30亿元及以下的中小规模项目共计1736个,项目数量占比13.2%、投资额占比31.0%;投资额在10亿元及以下的小规模项目共计10999个,项目数量占比83.9%、投资额占比45.2%,初步形成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新项目、上好项目的新热潮、新气象。

项目招引质量高。在六期“三个一批”活动中,各地纷纷引进一批头部企业、优质项目,重大项目已经成为全省各地强长板、补短板的重要手段。就大项目而言,一大批投资额度高、质量效益好的项目谋划落地,尤其是166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以1.27%的项目数量贡献了14.25%的投资额,这些项目大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速公路建筑、蓄能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充分体现了“未来”属性、“发展”属性,切实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好项目而言,许多项目对于地方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例如,总投资50亿元的许昌远东汽车传动系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于年初落成,投产达效后可年产800万套传动轴以及200万套等速驱动轴,形成全国最大的传动轴生产基地;原阳县计划总投资约120亿元、规划2800亩用地用于建设国内首家预制菜全产业链工业园——中国(原阳)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项目。

项目带动能力强。随着我省项目建设机制逐步成熟、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投资拉动和产业带动效应持续释放,在推动全省经济稳定向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投资拉动而言,各地市持续谋划项目抓招商、加快施工抓进度、保障要素抓产出,六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成效显著,投资关键作用得到有力发挥,有效拉动了我省经济主要指标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实现“V”型反转,特别是去年前11个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增速在6个经济大省中居第2位,工业投资增长25.4%,项目建设在稳投资、稳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就产业带动而言,“三个一批”项目普遍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正在逐步成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例如,河南元宇宙科创产业园是河南首个按照元宇宙概念规划建设的主题产业园,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需求潜力大,预计建成运营3年后将集聚规模以上元宇宙相关产业服务商50家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对我省领跑产业发展新赛道具有重要意义;周口市通过“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引进建设了南通艺源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差异化棉纱项目、天丝莱赛尔新材料项目、浩邦纺织高档针织面料项目等一批优质大项目,将有效支撑周口市完善现代纺织服装制造全产业链体系、打造国内先进的绿色生态纺织示范基地。

实施进度:投资进度加快、滚动压茬推进、产业项目提速

项目投资进度明显加快。“三个一批”项目投资完成率持续提升,去年前三季度大部分地市“三个一批”项目当年投资就已经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超过100%。从时序看,根据“三个一批”活动监测服务平台数据,2022年1—9月,全省“签约一批”项目投资完成率从15%波动上升至62%,“开工一批”项目投资完成率从28%波动上升至128%,“投产一批”项目投资完成率从57%波动上升至145%,投资进度明显加快。从地市看,截至2022年9月底,“三个一批”项目投资完成率127.1%,其中,“签约一批”项目中,新乡、驻马店、平顶山、信阳、焦作和鹤壁市投资完成率较高;“开工一批”项目,17个省辖市年度投资完成率均超100%;“投产一批”项目,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年度投资完成率100%以上。

扎实滚动实施压茬推进。全省前六期“三个一批”活动项目中,“签约一批”项目共计2823个,总投资额为24874.91亿元,投资额占比26.4%;“开工一批”项目共计5152个,总投资额为38919.38亿元,投资额占比41.3%;“投产一批”项目共计5135个,总投资额为30345.22亿元,投资额占比32.2%,签约、开工、投产项目源源不断,呈现滚动实施、压茬推进的良好态势。从项目推进情况看,前六期“三个一批”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总体上呈逐期递增趋势。其中,六期“签约一批”项目占比始终维持在20%左右,保障了“三个一批”项目在中原大地育种培源;“开工一批”项目占比稳定在40%左右,支撑了重大项目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投产一批”项目占比始终维持在三成以上,特别是在第六期活动中,占比达到了48%,“三个一批”项目开始加速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从项目转化情况看,第四期“签约一批”项目开工率91.2%、较前三期提高1个百分点,“开工一批”项目投产率75.1%、较前三期提高7.9个百分点,“投产一批”项目达效率95.4%、较前三期提高1.4个百分点。从前六期“三个一批”项目进展看,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投产率、投产项目达效率持续高位运行。

产业项目建设提质加速。产业项目作为“三个一批”项目的“主战场”,无论是数量还是投资额,都是最高的。根据省项目推进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9月30日,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产业类项目共计5288个、总投资3.8万亿元,分别占全部项目的77.2%和76.7%,其中“签约一批”项目开工率85.6%、投资完成率64.2%,“开工一批”项目投产率84.1%、投资完成率134.6%,“投产一批”项目达效率94.2%、投资完成率145.5%,当年完成投资额以及投资完成率相较于其他项目均处于较高水平。

细分领域:“六新”占主导、基建作支撑、民生补短板

“六新”项目占据主导地位。在“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中,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项目长期占据“主角”位置、主导地位。从领域占比看,据财立方智库数据显示,前六期“三个一批”活动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创新驱动提升等领域“六新”项目共计10396个、占比79.30%,总投资额73840.01亿元、占比78.44%。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最多,共计6650个,总投资40425.43亿元,投资额占比42.94%;其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共计1996个,总投资17663.61亿元,投资额占比18.76%;然后为现代服务业,共计1131个,总投资11143.68亿元,投资额占比11.84%。从行业占比看,前六期“三个一批”活动中,制造业项目无疑是重中之重,共计8218个、占比62.68%,总投资额51753.59亿元、占比54.98%,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总投资额均占到了半壁江山以上,符合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此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项目投资亦有较大规模,形成了良好的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支撑。

基础设施项目形成强力支撑。前六期“三个一批”项目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计772个、占比5.89%,总投资额8207.42亿元,占比8.72%,项目平均投资额10.63亿元,是除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类产业项目领域之外投资额度最大的领域,也是所有项目领域中项目平均投资额最高的。该领域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超大规模项目10个,投资额在50亿元以上、100亿元及以下的大规模项目23个,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含航空港区,下同)、平顶山市及信阳市,投资额最大的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项目总投资额为528.50亿元。数量众多、项目平均投资额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力支撑。

民生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前六期“三个一批”项目中,社会民生领域项目共计814个、占比6.21%,总投资额5004.85亿元、占比5.32%,多为教育、医疗相关业务,其中投资额在50亿元以上、100亿元及以下的大规模项目3个,投资额最大项目为投资82.10亿元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二期项目(肿瘤医院)项目,该领域也是除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类产业项目领域之外项目数量最多的领域。2022年前三季度,社会民生领域签约项目的投资完成率(124.1%)和投产达效率(96.1%)均为所有领域项目中最高的。较多的数量、较高的投资完成率和投产达效率,促进了生态和社会民生领域加快补齐短板。

区域分布:经济大市领跑、区域有所分化、行业相对集中

经济大市领跑项目建设。郑州、洛阳、南阳、许昌、周口、新乡、商丘等经济大市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切实发挥了走在前、挑大梁、稳经济的关键支撑作用。从投资规模看,在1—6期“三个一批”活动中,项目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郑州、南阳、商丘、洛阳等经济大市。郑州市投资规模最大,项目共计1111个,总投资额为10931.58亿元,其中超大规模项目9个、大规模项目19个;南阳市项目数量最多,项目共计1115个,总投资额为9137.63亿元,其中超大规模项目2个、大规模项目11个;商丘市项目共计1044个,总投资额为8503.99亿元,其中超大规模项目1个,大规模项目21个。此外,新乡市、信阳市的项目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投资规模总额排名并不靠前,主要系大、中等、中小规模数量较少,而小规模项目较多所致。从项目进展看,“签约一批”项目中,超大投资规模项目8个,大规模投资项目41个,郑州市、南阳市与洛阳市投资额最大,其中郑州市签约项目共计182个,总投资2849.66亿元;南阳市签约项目共计184个,总投资2211.19亿元;洛阳市签约项目共计196个,总投资2079.00亿元。“开工一批”项目中,超大投资规模项目17个,大规模投资项目70个,郑州市、南阳市与商丘市投资额最大,其中郑州市开工项目共计472个,总投资4385.79亿元;南阳市开工项目共计477个,总投资4306.12亿元;商丘市开工项目共计420个,总投资3634.68亿元。“投产一批”项目中,超大投资规模项目6个,大规模投资项目24个,郑州市、商丘市和南阳市投资额相对较大,其中郑州市投产项目共计454个,总投资3696.13亿元;商丘市投产项目共计451个,总投资2865.66亿元;南阳市投产项目共计454个,总投资2620.32亿元。“三个一批”活动中,郑州、南阳、商丘、洛阳等经济大市在稳投资、稳项目、稳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区域分布有所分化。由于各地产业结构、区位条件、项目谋划、政策供给等存在差异,“三个一批”项目的区域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态势。从项目的数量和总投资额分布看,前六期“三个一批”活动中,在地市层面,主要经济大市依然是项目谋划投资的主力军,新乡、信阳、焦作、驻马店、平顶山等市开始发力,在项目谋划数量或投资额方面加快赶超。在县市区层面,商丘市虞城县、濮阳市华龙区及郑州市郑东新区项目总投资额相对较大,其中商丘市虞城县项目共计135个、总投资1097.11亿元;濮阳市华龙区项目共计150个、总投资1071.76亿元;郑州市郑东新区项目共计65个、总投资1039.57亿元。项目总投资额排名前二十的县市区,大多是经济大市的经济大县(市、区)以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功能区,其项目数量、总投资额与其他县市区差异较大。从不同投资规模的项目分布看,前六期“三个一批”活动中,在地市层面,超大规模(单个项目投资额>100亿元)项目较多的为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大规模(50亿元<单个项目投资额≤100亿元)项目较多的为商丘市、郑州市、平顶山市;中等规模(30亿元<单个项目投资额≤50亿元)项目较多的为郑州市、南阳市、洛阳市;中小规模(10亿元<单个项目投资额≤30亿元)项目较多的为南阳市、郑州市、驻马店市;小规模(单个项目投资额≤10亿元)项目较多的为郑州市、商丘市、南阳市。总体来看,郑州、洛阳、南阳等经济大市项目数量、规模均处于前列;新乡、信阳、焦作等市项目数量相对较多但总投资额较少,大、中等、中小规模数量较少,而小规模项目较多;三门峡、鹤壁、漯河等市项目数量、总投资额排名相对靠后。此外,单个项目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中项目多分布于郑州及其周边的开封、洛阳、平顶山等地市,以及南阳、商丘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在县市区层面,超大规模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是开封市龙亭区和尉氏县,分别有2个超大规模投资项目;大规模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是安阳市安阳县、许昌市禹州市、焦作市中站区,分别有4个大规模投资项目;中等规模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是郑州市郑东新区;中小规模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是驻马店市平舆县;小规模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是濮阳市华龙区,导致其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仅有7.15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在各县市区之间分化明显。从项目投资增长趋势看,以1—6期项目投资额增长率的离散系数为衡量指标,离散系数为正且数值越小,则认为该地增长趋势越好。据此通过相关数值计算及对比,在前6期“三个一批”项目中,开封、郑州、鹤壁、新乡、南阳等市各期“签约一批”项目投资额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增长趋势居全省前五位,在项目储备、落地方面持续发力;新乡、南阳、信阳、漯河、郑州等市“开工一批”项目投资额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增长趋势居全省前五位,在项目推进、开工方面持续发力;信阳、平顶山、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市“投产一批”项目投资额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增长趋势居全省前五位,在项目投产、达效方面持续发力。从“三个一批”项目总体上看,没有一个省辖市能够同时在“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的投资额增长趋势中居全省前五位,每个项目进度环节中,都有“掉队”的地市,也有“居上”的地市,各地市在项目谋划储备、签约落地、投资开工、投产达效等环节竞争异常激烈、分化持续显现。

项目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基于不同的产业基础、主要短板、发展阶段、政策倾斜和资源要素投入等差异,各地在谋划引进“三个一批”项目时有所侧重,项目的行业和领域分布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集中态势。分领域看,在地市层面,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项目共计6650个,总投资额为40425.43亿元,投资额占比42.94%,主要分布在南阳、商丘、驻马店、周口、郑州等产业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共计1996个,总投资额为17663.61亿元,投资额占比18.76%,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南阳、商丘、平顶山等市;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项目共计1131个,总投资额为11143.68亿元,投资额占比11.84%,主要分布在郑州、商丘、南阳、信阳、洛阳等市;重大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共计772个,总投资额为8207.42亿元,投资额占比8.72%,主要分布在郑州、平顶山、信阳、洛阳、安阳等市;社会民生领域的项目共计814个,总投资额为5004.85亿元,投资额占比5.32%,主要分布在郑州、南阳、洛阳、商丘、驻马店等市;新型城镇化领域的项目共计394个,总投资额为2968.69亿元,投资额占比3.15%,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商丘等市;数字经济领域的项目共计305个,总投资额为2498.50亿元,投资额占比2.65%,主要分布在郑州、平顶山、周口、洛阳、商丘等市;现代农业领域的项目共计385个,总投资额为2224.36亿元,投资额占比2.36%,主要分布在南阳、驻马店、开封、商丘、洛阳等市;生态环保领域的项目共计349个,总投资额为1894.17亿元,投资额占比2.01%,主要分布在洛阳、三门峡、驻马店、郑州、信阳等市;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共计185个,总投资额为1170.95亿元,投资额占比1.24%,主要分布在平顶山、洛阳、郑州、周口、许昌等市;创新驱动提升领域的项目共计129个,总投资额为937.84亿元,投资额占比1.00%,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南阳、鹤壁、濮阳等市。在县市区层面,先进制造业领域项目在驻马店市平舆县、商丘市虞城县及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额较大,其中驻马店市平舆县投资额最多、为792.70亿元,商丘市虞城县项目数量最多、为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在濮阳市华龙区、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安阳市安阳县投资额较大,其中濮阳市华龙区投资额和项目数量均最多,分别为393.90亿元、30个;现代服务业领域项目在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州市管城回族自治区及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投资额较大,其中郑州市郑东新区投资额最多、为397.33亿元,郑州市管城回族自治区数量最多、为30个;重大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在平顶山市鲁山县、信阳市罗山县及安阳市滑县投资额较大,其中平顶山市鲁山县投资额最多、为254.38亿元,信阳市罗山县项目数量最多、为14个;社会民生领域项目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南阳市卧龙区及驻马店市正阳县投资额较大,其中郑州市郑东新区投资额最多、为124.98亿元,濮阳市华龙区项目数量最多、为18个;新型城镇化领域项目在郑州市惠济区、南阳市宛城区及开封市祥符区投资额较大,其中郑州市惠济区投资额最多、为145.56亿元,郑州市金水区项目数量最多、为12个;现代农业领域项目在南阳市内乡县、驻马店市西平县及南阳市淅川县投资额较大,其中南阳市内乡县投资额最多、为201.85亿元,驻马店市确山县项目数量最多、为17个;数字经济领域项目在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及平顶山市新华区投资额较大,其中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投资额最多、为146.60亿元,平顶山市新华区项目数量最多、为16个;生态环保领域项目在驻马店市确山区、洛阳市嵩县及三门峡市渑池县投资额较大,其中驻马店市确山县投资额最多、为81.00亿元,三门峡渑池县和洛阳市栾川县项目数量最多、为7个;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在洛阳市新安县、信阳市浉河区及焦作市马村区投资额较大,其中洛阳市新安县投资额最多、为51.70亿元,平顶山市新华区项目数量最多、为8个;创新驱动提升领域项目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南阳市宛城区及鹤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额较大,其中郑州市郑东新区投资额和项目数量最多,分别为133.18亿元、7个。分行业看,在地市层面,综合而言,郑州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项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项目,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项目投资总额占比均具有明显优势,说明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及研发类项目较多;南阳的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项目投资额占比相对较高;洛阳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占比相对较高;商丘的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占比相对较高;平顶山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项目投资额占比相对较高。在县市区层面,制造业项目主要分布于驻马店市平舆县、商丘市虞城县、安阳市林州市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项目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三门峡市义马市、郑州市新郑市、商丘市虞城县等地;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项目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项目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全省各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项目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项目作为创新驱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较为集中地分布在郑州市的金水区、郑东新区等区域和洛阳市主城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项目作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位于郑汴洛黄河国际文化旅游带上的郑州市惠济区、中牟县及开封市祥符区等地;农、林、牧、渔业项目较为集中地分布于南阳、驻马店等豫南地区。

服务保障:系统谋划、合力推进、全程服务

项目谋划系统展开。项目谋划作为项目建设的首要环节,是“三个一批”项目建设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年度工作目标和“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我省瞄准投资强度高、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高的好项目、大项目,高度重视前期谋划。一是聚焦发展要求,开展前瞻问题专项研究。围绕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项目建设难点堵点问题,充分发挥省项目推进中心研究型、专业性、信息化三大优势,相继开展省未来投资增长点、河南省工业技改项目建设、省重点项目推进保障要素创新机制、省重点项目监测调度服务平台建设等问题研究。二是聚焦工作部署,做好重大项目储备申报。各地结合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等支持领域,突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特色,加强项目谋划和申报,建立常态化项目谋划储备机制,对储备项目实行常态筛选、动态跟踪、滚动储备,及时更新、调整项目,确保项目储备库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例如,驻马店市聚焦重点领域,按照开工项目3倍以上的规模谋划储备项目并实施清单化管理;焦作市聘请国开行、农发行等7家第三方咨询机构组成项目谋划服务小组,为项目谋划提供咨询、论证、决策、包装、入库、实施全过程闭环式服务。三是聚焦“一举多效”,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一方面,围绕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省领导牵头推进,各地市协调督导,统筹推动“三个一批”项目、省重点项目、灾后重建项目、中央预算内和专项债项目建设,谋划推进省民兵训练基地、超聚变服务器、兰考至菏泽铁路、河南中医院高新院区、吉林大学郑州研究院、晶拓培育钻石等一批重大项目;另一方面,瞄准制约项目开工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快土地预审、土地组卷、林地审核、环评审批、节能审批、安全审查等手续办理,协调推进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工作。

项目推进形成合力。楼阳生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要持续定期常态化开展,以项目建设的主动轮,带动经济运行的所有轮子一起转,形成强大的新动能”。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已形成多方共同服务推进的合力。一是高规格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计划安排,每个季度初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每年上、下半年各组织召开一次重大项目观摩点评活动,适时组织开展高规格举行集中开工活动。此外,省政府印发“一个办法三项制度”,分行业建立“四保”企业(项目)白名单,强化省领导牵头推进项目机制,全力保障项目建设。二是多部门协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项目推进中心等部门协调配合、密切联动,创新项目推进实施体制机制,开展“三个一批”项目进度监督和重大问题协调工作,特别是对涉铁、涉水、涉路、涉电、涉军、涉矿等项目,研究建立重大项目跨部门协调机制,全面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三是省市县联动。强化三级协同,对省领导牵头推进的省重点项目,市县同步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分包机制,协同推进项目建设工作。构建省市县项目推进中心联动机制,2021年9月9日省项目推进中心揭牌,截至目前,已有近80%地市、60%县区设立了项目推进中心,在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提升全省项目服务水准、助推河南经济行稳致远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项目服务全程跟进。按照“服务项目建设就是服务全省大局”的要求,我省各地各部门全程跟踪帮助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项目服务机制,为打赢打好项目攻关硬仗提供良好环境,让项目留得住、能生根。一是增强项目全过程服务能力。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对能耗指标省级统筹、节能审批、项目现场核查等流程进行优化及标准化改造,各地市简化审批环节,调整审批时序,实行并联办理,再造审批流程,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政府审批时间压减至40个工作日以内,项目建设进度实现加速度。例如,省市县三级项目推进中心全面推行“项目专管员”制度,加强与项目单位沟通服务,点对点帮助项目单位解决问题;郑州市创新推行“16141”工作法,实行项目红、黄、橙、绿“四色信号”动态管理和市、县、主管行业部门“三层推进”;安阳市设立“助企惠客厅”、政策咨询综合服务和“万人助万企”窗口,发布重点项目建设服务指南,为企业项目提供“一站式”咨询辅导服务;鹤壁市创新开展项目审批服务“擂台赛”,通过审批部门登台打擂、比武争先,形成“一图一表一行动”审批服务工作法。二是强化项目全流程监管能力。建立强化重点项目清单管理和分级分类管控,健全项目评价考核与核查机制,推动项目全覆盖督导核查。加强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省重大项目管理库、省重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三个一批”项目平台的建设管理。例如,信阳市在项目施工现场组建指挥部,由业主单位牵头召集相关职能部门现场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南阳市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全过程监管服务平台,配套开发手机APP、智能驾驶舱展示模块,实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三是提升项目全要素保障能力。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进一步优化重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探索创新要素供给渠道和供给方式,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环保、安全、能源等要素保障,针对省领导牵头推进项目、“三个一批”项目中30亿元以上的项目、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涉及村民住房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要素保障白名单制度,重点保障其用地、资金、能耗等要素和环保管控豁免。例如,省发展改革委实施重大项目能耗和煤炭指标省级统筹,建立重大项目谋划与能耗和煤炭指标保障联动机制,指导市县优化能源资源要素配置;省自然资源厅制定服务保障稳经济、促增长“十二项”规划用地政策,提升用地保障水平;周口市印发实施保障“三个一批”项目建设18条政策措施,促进资源要素和优惠扶持政策向重点项目聚集;驻马店市首创“外贸贷”及担保+订单融资模式,帮助行业企业解决原材料集中采购、货物运输及融资难题;漯河市成立6个土地报批技术服务小组,建立“用地并联审查制度”,制定“拿地即开工”流程,最大限度缩短土地报批时限。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省项目建设推进取得较好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受制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新冠疫情反复延宕、企业投资信心不稳、要素供给约束加剧等影响,全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效果尚未完全体现,在项目储备、项目前期、项目结构、要素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亟须下大力气重点突破、妥善解决。一是项目谋划不足。近两年,受新冠疫情、经济环境和产业转移等影响,再加上近些年投资基数不断提高,我省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面临不小困难。特别是疫情反复冲击对我省常态化招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多数地市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力度走弱,项目谋划储备明显不足,签约落地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少,小块头项目偏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通过的数量规模不高,与东部省份有较大差距。此外,地市、县区间由于招商方式和优惠政策创新能力不同,招商引资不均衡问题更加突出。二是前期准备不够。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使得签约项目转换为开工项目的比率比较低,开工项目转换为投产项目的比率比较低,导致项目投资转化率不高。特别是总投资超十亿、百亿、千亿的项目,投资体量大、建设周期长,再加上疫情防控反复加影响,进一步延长了从开工建设场地、配备基础设施和人员到交工的时间,不能项目快速转化投产。此外,部分市县也存在项目前期研究论证不足、准备工作不充分的问题,导致一些项目不能及时统计入库项目,成熟度不高、未达到签约项目落地条件,或者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未落实,暂不具备落地条件,导致项目签约后90日内无法开工建设。三是项目结构不优。前六期“三个一批”项目集中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创新驱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项目个数偏少,仅占17.62%,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全省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占比较低,超50亿元和100亿元项目仅占1.03%、0.24%,老项目新报、报大建小、拆分凑数等情况仍存在。此外,项目总数量、总投资额、大项目数量在各市县间的布局不够合理,有的地市产业项目结构偏重、偏传统,有的地市产业项目数量、体量偏小,项目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潜力较大。四是要素保障不强。资金短缺、用地制约、人才不足等要素保障问题仍是制约项目加快推进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市土地供应难,生地多、熟地少、征收慢、交地迟,现有用地报批程序多,周期长。同时,受经济形势、市场变化等影响,部分项目融资困难,建设资金短缺,企业扩规模、强投资的意愿有所减弱,部分项目在前期谋划中未能充分预判疫情影响、资金筹措、手续办理等问题,影响项目建设进程。此外,我省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在部分地市支出偏慢、支付率不及预期,可能将对下一步项目资金争取产生一定影响。

外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做法与启示

●全面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致力于形成系统化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

●追求重大项目集群化发展

●各级政府靠前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

●奖优罚劣,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激励机制

现在的投资结构就是未来的经济结构,现在的项目质量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质量。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意义重大。全国各省市都十分重视重大项目建设,并以重大项目增量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例更加均衡,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统筹协同推动,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力度

重大项目一般具有资金投入大、牵涉主体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只有全面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才能快速推进项目进展。其他省份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形成系统化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山西省坚持“项目为王”鲜明导向,聚焦“六新”和“两新一重”,深化六项常态化工作机制,以储备项目为基础、年度建设项目为支撑、重点工程为引领,构建全省项目一体化谋划、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了“一切为了项目、一切服务项目”的积极态势。浙江省重视顶层设计,专门编制《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全面系统规划全省重大项目,整合全省资源,统筹推进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五大领域重大项目。要求全省各地要编制本地区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障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连贯性。湖南省建立全省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组成工作专班,开展并联审批,共同推进项目筛选、要素保障和基金投放。坚持进度情况每日调度、重大问题专项协调,积极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及财政贴息等各类重要政策工具。江苏省创新实施省领导挂钩联系省重大项目建设制度,由省委书记、省长负总责,每位省委常委、副省长分别挂钩联系一个省重大项目建设,对重点项目、骨干企业进行一对一挂钩帮扶,提高统筹协调等级,加大系统推进力度。各市、县(市、区)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挂钩联系办法,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本地区党政领导挂钩联系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安徽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形成合力。印发《安徽省有效投资攻坚行动方案》,明确十大专项行动和十条保障措施,作为投资工作主抓手。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按季、分管负责同志按月调度,省发展改革委早谋划早启动,出台系列措施、动态监测形势、按月通报进展,切实提高工作整体性、系统性。

改善招引方式,提高重大项目集群浓度

招商引资不仅是增加重大项目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打造全新产业链的重要方法。当前,一些省市一方面改善招商引资方式,加大对重大项目招引力度,另一方面十分重视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希冀通过产业链的联系效应,实现重大项目集群化发展。安徽省坚持省级统筹、市县主体,把招大引强作为“一把手”工程,花精力、下功夫组建专业化队伍,主动走出去、大胆闯出去招商;聚焦高质量、走在前、作示范,各市每年引育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好高”项目,用重大项目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用好省级新区、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和全省产业投资地图,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以大平台招引大项目、打造大产业、推动大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央企、大民企,深入国内外重点区域,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持续引进建设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大项目、好项目。重庆市每年确定若干重大招商项目,明确招商方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力亲为。政府职能部门围绕重大项目履行职责,全力服务,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了重大项目的引进。坚持以规划引导产业园区布局,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园区招商的主攻目标,把制造业投资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强链补链,突出招大引强,构建了“垂直整合一体化”的产业链招商模式。浙江省积极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突出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招引,聚焦三大科创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重大制造业项目招引。加强重大外资项目招引,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招引落地重大制造业外资项目,推动综合保税区引进一批高端加工制造、尖端研发设计、全球检测维修等高质量项目,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打造一批高能级外资对接合作平台。加强补链强链关键项目招引,实施产业和招商主管部门“一局长一项目”专项行动,紧盯标志性产业链断链弱链环节,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落地推进一批产业链合作项目。

优化政府服务,加快重大项目落地速度

良好的政府服务可以加快重大项目推进速度,各级政府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优化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助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增效。一些省份在想项目之所想、帮项目之所需、解项目之所困过程中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江苏省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审批“一件事”改革,通过强化项目前期服务、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推行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推行重大项目“交地即发证”、推行重大项目“竣工即交付”,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竣工、早达效。四川省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实行协同联动推进,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定期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般性问题由各级各部门按职能职责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共性问题由省发展改革委同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协调解决,特别重大事项报领导小组或省政府研究推动。对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整合力量推动项目实施。浙江省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建设“在线审批”场景,迭代升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支撑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15个工作日”、项目备案与用地规划许可联合办理等改革举措。湖北省深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以“清事项、减材料、省环节、提效率”为目标,进一步减流程、压时限、降成本,省、市、县三级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压缩为104项,审批承诺时限压缩为5个工作日,深入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向79个县市区下放项目核准权限。

科学评估督导,提升重大项目建设效度

建立重大项目评估与督导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实现重大项目高质量建设的重要路径。同时,根据评估督导实际情况,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奖励或处罚,完善了重大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四川省动态跟踪省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及时督促指导项目建设,推动存在问题整改落实。开展“红黑榜”通报,按季度对省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排序,确定“红黑榜”名单。对第四季度进入“红榜”且在前三季度未进入过“黑榜”的,给予政策激励;对年度内两次及以上进入“黑榜”的进行约谈,督促查漏补缺、整改提升。每年度对市(州)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推进省重点项目工作及成效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选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市(州)、先进省直部门(单位)和先进个人,由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对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个人,同等条件下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湖北省为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前期工作激励措施。年中、年底对各市(州)投资及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查评估,省政府安排1亿元财政性资金,对新开工项目推进实、省重点项目进度快、投资运行好的市(州)实行以奖代补,奖励资金专项用于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对后3名进行约谈。安徽省严抓考核激励,压紧压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责任,明确部门分工,按季考核调度。开展投资激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季度工作会上点评,对先进地区安排1.5万亩建设用地指标、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额度等支持,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浙江省全方位评估工作成效,建设“投资赛马”场景,从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结构优化、重大项目招引实施等三大维度出发,设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民间项目投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制造业投资占比、2年内立项项目累计开工率等15项指标,每季度综合评估各地投资工作实效,对评估结果优异的“头马”给予土地指标等“真金白银”的政策激励,树立了“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强化要素保障,增强重大项目要素密度

充足的要素保障是建设重大项目的必要条件,相关省份围绕土地、能源、资金等容易限制重大项目推进的核心要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各类政策措施。广东省制定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工作方案,聚焦纳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加强系统谋划、部门联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制度供给,全面统筹、高效配置资源要素,不断提升审批质量和审批效率,支撑省重大项目依法开工建设。浙江省为确保各类重大项目尽早落地,优先保障建设项目规划空间、全额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加强补充耕地指标支持、支持盘活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强化重大项目用海保障、加强能源环境保障、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大企业债券发行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资源要素,组建攻坚专班,强化政策引导,开展激励评价,积极推动扩大投资规模。山西省全方位保障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做好省级统筹和分级配置,实现要素安排和项目需求精准匹配。省级重点工程优先享有用地、用能、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资金等政策保障。安徽省强化要素会商机制,成立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专班,抽调省直单位和各市人员集中办公,逐个项目制作甘特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创新实施“星期六”土地要素、生态环境要素、融资需求对接等会商机制,清单化闭环式建立台账、跟踪落实。四川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化解省重点项目融资难题。在直接融资方面,鼓励省重点项目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依法依规发行债券和上市挂牌筹集建设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省重点项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鼓励保险资金规范有序参与省重点项目建设。在间接融资方面,开展综合金融服务,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深化财政金融互动,加大融资奖补政策力度。驻川银行业金融机构争取总部(行)加大对四川信贷支持,增加信贷投放规模;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探索债贷组合、投贷联动等新模式,盘活信贷存量,拓宽重点项目融资渠道。

持续深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突出前瞻性,凸显高站位

●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引育一批头部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将产业链招商与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度融合,积极吸引专精特新、核心技术、重点环节、关键配套企业入驻

●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延链补链招商,聚焦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进行扩链强链招商

●积极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向重大产业项目集中集聚,不断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以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

我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到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时期,应持续深化“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聚焦产业链群培育,打造经济发展引擎

围绕锚定“两个确保”、推动“十大战略”具体化项目化,以产业为根基、以项目为抓手,引导全省上下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培育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集群。紧扣河南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开展精耕细作,不断壮大产业发展新优势,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提升,找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和产业集群生态化。二是推进具有河南气象的产业链现代化。及时梳理更新河南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做好顶层设计,抓好精准施策,重点引育一批头部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完善产业链生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打通痛点、堵点、难点、重点、关键点,推动五链高效衔接、深度耦合、协同一体,实现流程再造、优势再造。三是增强体现河南担当的产业链稳定性安全性。围绕国家战略、地方发展,针对“卡脖子”问题,提前谋划布局,编制好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清单,建设项目储备库,努力构建更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四是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进一步强化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谋划储备和统筹布局,推广节能减排设备和工艺,支持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协同各方资源,深入开展“四基”攻关突破行动,推动一批工业“四基”产品、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及应用,加快提高工业“四基”能力。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积极引导传统产业拓展“智能+”。五是开展富有河南胸怀的产业链集群招商。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链式思维,绘制产业链集群招商图谱,将产业链招商与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度融合,积极吸引专精特新、核心技术、重点环节、关键配套企业入驻。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延链补链招商,聚焦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进行扩链强链招商,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迈向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形成错位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合理规划项目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科学谋划项目布局,以重大项目引导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区域发展空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提升。一是优化区域项目总体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围绕加快构建一主两副、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建设一批公共服务重大工程、产业项目,服务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二是增强“一主两副”的核心带动能力。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引领作用,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服务等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强化洛阳和南阳副中心城市的项目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互联互通、产业协同、绿色生态、开放包容、品质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三是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支持豫西地区以洛阳副中心城市为核心,协同三门峡、济源重点布局产业创新项目,打造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豫南地区以南阳副中心城市为核心,联动信阳、驻马店重点布局生态项目、旅游项目,打造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支持商丘、周口依托战略通道和水运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项目转移,打造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安阳、濮阳、鹤壁之间功能和产业联系,加快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协同转型项目建设,打造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四是提升重大发展平台能级。发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载体作用,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模式,持续优化项目布局,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有效集聚和供给,以项目建设带动资源集聚,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五是补齐后发地区民生短板。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欠发达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持续加大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领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科学精准谋划筛选,形成发展强大支撑

立足基础条件,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和市场需求,结合发展需求,科学谋划筛选项目,提升要素利用效益。一是突出前瞻性,高站位做好项目谋划。把重点项目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十大战略”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和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产业政策等,突出产业升级、“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不断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二是突出科学性,高质量做好项目筛选。从国家政策、发展规划、行业准入、市场需求、资源基础、承载能力、生态环境、社会稳定风险、经济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对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筛选出适合我省发展阶段的项目。三是突出战略性,高标准支持重大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有限资源保重点”,集中优势要素,高标准重点保障、重点支持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或发展战略的,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的项目;重点支持支撑带动国家布局我省的重大战略规划、战略平台加快实施的重大项目;重点支持省级层面主导的重大项目、跨区域跨行业重大项目、对各地区域发展影响特别重大的项目;重点支持各领域行业龙头型、标志性项目和重大创新引领性项目;重点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重大项目。四是突出基础性,高水平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以高能级创新平台、5G网络、数据中心、充(换)电站等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以县城公共设施完善升级、城市更新等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铁路网、公路骨干网、区域机场、外电外气入豫通道、现代水网、沿黄生态廊道等为重点的重大工程,滚动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五是突出民生性,高强度加大改善民生相关项目投入。围绕消费升级和新型消费,针对民生堵点痛点,在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领域实施一批产业项目,在汽车、计算机、康养、文化旅游等产业上下游抓一批产业项目,形成以扩大内需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的良性循环。

突出“引育留用”,强化项目人才保障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攻坚精准引育、拓宽发展空间、打造最优环境,抓好人才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是筑巢引凤,促进人才汇聚中原。积极组织各地有关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因地制宜、因需引人,根据各地人才实际情况,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导人才跟着项目走,定期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促进人才、项目对接。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延伸人才引进工作触角,拓宽发现人才渠道,突破人才地域、户籍、身份限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将更多的人才汇聚到一起。二是锻造队伍,推动人才涌现中原。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锻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从中培育发现一批优秀管理人才。推进项目一线技术攻关,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技术研发机构,培养一批拔尖的科研创新人才。推进人才项目订单教育,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协议,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壮大优秀企业家队伍。三是优化服务,保障人才扎根中原。以项目服务带动人才服务,搭建人才交流网络,及时为重点人才解决相关困难。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兑现力度,协同各职能部门互动联动,为高层次人才办理户籍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加强人才先进事迹宣传,大力营造尊才、重才、爱才氛围,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凝聚人才力量。四是用好人才,助力人才圆梦中原。积极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能够大有作为。摸清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根据人才本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找准人才着力点,提升工作匹配度,做到人岗相应、以事择人,充分释放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实现人才效应最大化。

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项目生根发芽

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项目是第一支撑,发展环境是第一保障。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对项目的招引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要以发展环境之“优”促项目建设之“进”,激发经济发展潜力。一是优化政务环境。坚持在项目引进中塑造产业、在承接转移中推动升级、在服务对接中跟进管理,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审批、融资等实际问题,强化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加快推进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项目落地提供宽松、高效的政务环境。围绕企业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梳理集成同一阶段内需要到政府部门、公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办理的多个单一政务服务事项,为企业提供开办、工程建设、生产经营、惠企政策兑现、员工录用、不动产登记、注销等集成化办理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二是优化市场环境。严格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依法依规从严控制新设涉企收费项目,严厉查处强制摊派、征收过头税费、截留减税降费红利、违规设置罚款项目、擅自提高罚款标准等行为。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为,进一步清理调整违反权限设定、过罚不当等不合理罚款事项。三是优化法治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切实防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及时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稳妥处理企业破产案件,压缩审理程序和周期,进一步提升合同执行质量,完善快速化解机制,全面构建起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四是优化金融环境。积极搭建政金企对接平台,建立健全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机制,组建重点项目投融资顾问团队,疏通资金供求双方交流渠道。推动金融机构健全金融支持企业白名单,通过“一企一策”和“批量化对接”等方式,提升信贷需求响应时效和审批效率,提高银企对接质效。落实奖励政策,推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引导保险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培育,打造具备市场化发债融资资质的主体,为企业融资探索更多空间和渠道。五是优化创新环境。优化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方式,试行“全周期标准化评价”管理模式,推动专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加快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建立创新投入风险分担机制等,搭建对接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确认股权,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环境。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科技孵化体系,推进各类孵化载体投资多元化、机制多样化、体系网络化、服务专业化发展。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项目高效建设

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资料等各种要素的聚合体,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张聚集效应的“发动机”,是投资的载体和发展的支撑,要积极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向重大产业项目集中集聚,不断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一是增强资本要素配置能力。加大财政直补力度、赋能国有企业,通过用好重大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盘活地方债和银行资金、创新使用产业基金等举措,不断加大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利用好重大项目融资对接长效机制,常态化加强政策交流、项目对接、信息沟通,打通产业、金融、信贷等政策,积极对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会商解决重大问题,提高融资效率。二是提升土地要素使用效益。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创新土地供给制度,促进产业用地高效和精准配置,降低项目用地成本,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全力做好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提前介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引导项目依据规划选址,科学拟订比选方案,科学统筹用地空间,扎实做好项目用地前期基础工作。三是提升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优化创新投入结构,提升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投入资金充分发挥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建立全省互联互通的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引导全省创新资源合理流动。大力推动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打通技术创新的源头供给、资源聚集和应用场景融合通道为突破口,强化重大产业项目技术要素保障。四是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强化数字赋能,全面实施“豫事办”政务服务改革,以网上倒逼网下流程优化,促进政务服务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重点项目调度、工业企业运行实现“一网通看、一网通查、一网通督”。抢抓“新基建”机遇,引进头部企业在河南建立行业或企业数据中心,大幅提升存算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改善全链工作方法,深化项目建设成效

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优化项目前期、中期、后期全链条工作方法,持续深化“三个一批”活动对项目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是落实落细前期策划辅导。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准入标准,抓好项目储备,建好项目库,确保“三个一批”活动滚动开展、项目源源不断。省市县各级发展改革、项目推进、工信、商务、科技、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对重大项目按照项目类型,以项目库为准进行细致分类,聚焦重点环节提供精准服务。二是简化优化项目审批程序。支持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承诺制审批流程再造、重大项目月度协调、重大项目施工管控豁免等体制机制创新,确保以极简审批、最优服务保障项目最快落地。向全省推广应用“多规合一”“容缺办理”“多评合一”“区域评估”“联审联批”“联合审验”“标准地”等经验。三是做好做实综合服务工作。实施重大项目施工和要素保障白名单制度,根据项目重要性,梳理白名单项目,重点保障用地、资金、能耗等要素和环保管控豁免。各地按照白名单项目动态管理要求,按照工作流程积极申报,为项目施工建设扫除障碍。建设重大项目审批审查服务专区,实现全流程涉审事项进驻大厅办理,设置项目报建综合专窗和建设工程报建自助区,构建“前台无差别综合办件,后台依职能分类审批”的运行模式。四是建立建优全流程监管系统。持续发挥好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省重大项目管理库、省重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三个一批”项目平台作用,建立全省重大项目建设“作战室”,提供项目前期策划、中期推进、后期评价等全流程全周期监管服务。五是改善完善全面评价制度。持续实施“三个一批”活动评价办法和月督查制度,通过督查和考评结果,持续构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强化签约项目落地率、落地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投资率、投产项目达效率的考核,推动更多更好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

统筹协作,提升实施保障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高站位、高标准推进项目全周期建设

●合理安排项目建设的时序、资源要素的投入方向,提升项目建设的科学性

●把高质量招引项目作为重中之重,精准对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国内统一大市场重构

●形成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权责一致、规范有序、相互协调、运行高效的重大项目协调联动推进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实践表明,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是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举措。我省应坚持系统观念,高站位、高标准推进项目全周期建设。

强化整体统筹,确保项目谋划高起点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我省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机遇,多领域战略平台融合联动的叠加效应持续显现的局面,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切实增强发展的确定性和成长性、切实保障民生发展,在重大项目建设时,就要高站位、高标准统筹谋划,立足基础条件,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系统考虑国内和国际、政治和经济、历史和现实、物质和文化、发展和安全、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区分重点和一般、近期和长远、优势与潜力,合理安排项目建设的时序、资源要素的投入方向,提升项目建设的科学性。

优化招商方法,确保项目招引高质量

招商引资是优化经济结构的主动力,是产业转型、动能提升的重要抓手。项目建设的重点是招商引资的方向,项目谋划和包装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助推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持续推进“三个一批”,要把高质量招引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加科学的招商方式,更加务实的招商举措,精准对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国内统一大市场重构,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坚实有力支撑。依托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集聚。创新开展股权招商、并购招商,定期组织面向产业基金的推介活动,促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组织开展专题对接招商。

强化多方联动,确保项目建设高水平

重大项目往往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多个相关部门配合,在项目谋划推进过程中,需要各级各相关部门提出意见、推动落实。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全力协同配合,协调解决项目谋划包装和推进落地过程的各种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围绕重大项目建设,要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完善部门间信息沟通、规划统筹、联审会商、协调服务、跟踪问效五项制度,形成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权责一致、规范有序、相互协调、运行高效的重大项目协调联动推进机制,形成推动项目落实的合力,推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统筹协调省、市、县(区)落实好项目建设主体责任,根据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实行分层、分类、分级协调负责制,加强上下协调联动,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提高解决重大问题的效率。

抓好责任落实,确保项目推进高效率

一个重大项目从谋划包装到落地建设一般需要3—5年乃至更长时间,同时项目审批流程长、涉及部门多、程序较复杂,这就要求项目建设必须落实好地方政府项目建设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一项目一专班”工作制度,开展全程跟踪服务,定期召开专班汇报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难题。加强服务保障,积极开展上门对接服务,切实做好政策处理,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发挥好各级项目推进中心职能。不断提升各级项目推进中心在项目政策研究、谋划储备、前期推动、开工实施、建设推进、竣工投产、要素保障、监测评估等方面的作用,为全省项目建设推进提供系统性、基础性、研究性、技术性的服务保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加强宣传引导,确保项目建设高共识

要把宣传思想工作与项目建设工作深度融合,明确项目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使“项目为王”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为和自觉行动,增强项目建设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资金投向和市场动态的宣传,为各地项目建设提供指导参考,增强项目谋划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加大对项目前期谋划、建设进展、活动组织、创新举措和工作亮点的报道,全面展现河南新时期项目建设取得的工作成效,打造河南干事创业最亮品牌。加强对先进地区好的做法的宣传报道,多方了解、学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完善项目建设的工作方法。(河南日报课题组

策 划:刘雅鸣

组 长:孙德中

副组长:刘玉梅 王鲁峰

成 员:高亚宾 王超亚 王 梁 冯书晨 逯彦萃 万军伟

古 筝 任 冰 唐朝金 段伟朵 王灿 李 铮

吴春波 赵 珊 王 楠 史 健 肖晓辉 何凤娟

王华岗 王 丹 刘红涛

执 笔:刘玉梅 高亚宾 王超亚 王 梁 冯书晨

标签:

(责任编辑: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