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营镇万亩无公害瓜菜生产园区(资料图)
□特约记者徐淑霞通讯员范宇飞悦祥营王善帅
金秋十月,滑县万里平畴,那一抹厚重的色彩,那浓浓的瓜果芳香,便是季节书写的美感。
农村发展离不开土地,而如何将土地更好地利用起来,让土地生金,需要根据市场做好投入产出的大文章。在滑县,记者看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动实践。
老庙乡王伍寨村村民郭鹏胜的果树园林协会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如世外桃源般诗意地繁茂在黄庄河东岸,12大系367个品种的果树苗被渲染得金灿灿的,彰显着即将挂果的成熟和骄傲。
10月8日,应该早已过了葡萄采摘的季节,然而,在郭鹏胜的葡萄园,记者看到,密密实实、郁郁葱葱的叶子下,一串串葡萄挂满了藤架,如玛瑙,似翡翠,晶莹透亮,看上一眼就不由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郭鹏胜穿梭垄间,一边喜悦地收获着熟透的葡萄,一边介绍:“这是成熟最晚的品种了,有‘甜蜜蓝宝石’‘魏可’等。别看葡萄园不大,这里有30多个品种呢,早晚错峰,最早的7月成熟,最晚的10月成熟,采摘期长达4个月。我们施的都是有机肥,绿色、新鲜、无公害,来采摘的人可多了。”“去年一亩地收入1万多元,今年差不多有两万元。”郭鹏胜的妻子更直白地表达了她对种植葡萄的喜悦。
在牛屯镇北街村,一望无垠的金银花如墨绿色的海洋上起伏着银白色的波浪。“今年金银花的长势非常好,行情也不错,我种了5.5亩,估计收益能有11万元。”正忙着采摘金银花的村委会委员王秀娟高兴地对记者说。
牛屯镇有14万亩耕地。近年,该镇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种植的特色高效农作物,引导群众发展金银花、尖椒、大蒜等特色种植。目前,金银花种植遍布30多个行政村,面积有5000多亩,每亩年收益1万元左右。尖椒、大蒜种植面积每年有6000亩左右,芦笋、树莓、樱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作物也已形成一定规模。特色种植的逐步推广,有效推动了该镇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
“要想提高农业效益,必须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今后,我们将按照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来发展相关产业,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牛屯镇党委书记靳晓峰说。
今年,焦虎镇屯集村5000亩无公害杂粮生产基地又获丰收。“经过3年的摸索,我们创建了‘思乡愁’品牌,全部是绿色、无公害产品,实现了从种大田到发展绿色种植的转型,主要种植黄豆、绿豆、红豆、黑豆等杂粮,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春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成显说。
焦虎镇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发展优质强筋小麦8万余亩,优质油料花生两万余亩,优质饲料专用玉米5万余亩,谷子、大豆等小杂粮5000余亩。该镇满村党支部书记郭克芝创办合作社发展樱桃西红柿300余亩、豆角50亩,晏口村村委会主任王朋杰规模化种植豆角50余亩,亩收益1万元左右。
八里营镇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把甜瓜产业作为绿色、富民产业来打造。目前,该镇万亩无公害瓜菜生产园区涉及14个行政村,种植面积两万亩,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甜瓜生产基地,产品俏销广东、广西、贵州、上海等地,创建了“八里香”等一批全国、全省著名商标,荣获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第九届、第十届金奖,并取得省著名商标认证。
慈周寨镇作为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引导菜农调整大棚种植结构,今年种植的8700亩大棚小番茄喜获丰收,亩产6500公斤,亩产值达5.8万元。该镇前柿园村村民张俊良投资38万元建成8.5亩钢架结构大棚,全部种植小番茄。他种植的小番茄果甜、色亮、无公害,成为港澳批发商的抢手货,还出口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近年,我们在抓好设施农业的同时,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全县种植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推动三个产业齐头并进。”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慧涛说。
据了解,滑县按照“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基本思路,在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宗农产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该县以“四优四化”为主线,夏调品种,示范推广优质强筋小麦;秋调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经济作物。此外,该县还扩大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优质草畜面积,缩减玉米面积,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2017年以来,该县优质强筋小麦从16.4万亩发展到26万亩,优质花生面积由25万亩发展到40万亩,优质瓜菜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粮改饲面积发展到两万亩以上。
目前,滑县有3家省级农业产业联合体,有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8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该县有27个著名商标、名牌产品,21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4家企业被列入河南省农业品牌名录,全县农产品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产地保护产品1个。该县滑丰种业公司与益海嘉里集团等多家面粉加工和粮食收储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建立小麦良种繁育、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30余万亩,带动农户6万户,每户农户年增加收入1500元。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种养模式,以绿色、有机、生态、保健为方向,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产销对接、品牌创建为重点,突出市场导向,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郑慧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