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是冬季农闲时节,建安区艾庄回族乡谷杨村的村民却没有闲着。他们大多在村里的蚕丝被加工车间忙碌,一个个劲头十足、精神抖擞,以昂扬喜悦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
1月8日,记者在谷杨村的蚕丝被加工车间看到了红红火火的场景。在此务工的村民各司其职、神情专注,他们有的在抽丝机旁加工蚕丝,有的用缝纫机缝制被套,还有的两人一组,将做好的被芯装入被套,然后再缝制定型。随着村民们的忙碌,一条条崭新柔软的蚕丝被加工而成,被整整齐齐地叠放起来。
见个别村民叠被子不熟练,谷杨村党支部书记武保军亲自上阵,为村民示范。“蚕丝被的加工流程很简单,村民一学就会。将蚕茧煮透后,用机器拉丝,做成被芯,然后在被套上铺平,再翻过来定位缝制,就大功告成了。”武保军告诉记者,自从蚕丝被加工车间建成后,共帮助本村8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其中,带动贫困户11户11人脱贫。
记者看到,一名村民正在拉丝机旁专注地工作,只见一粒粒蚕茧在拉丝机里轻轻一过,出来就成了一团团雪白的蚕丝。在一台絮棉机旁,一名看上去70多岁的村民正忙着做被芯,别看他年龄有些大,但干起来活儿来一点儿也不含糊。“这活儿不累,只要看好机器,手勤快些就行。自从俺村有了蚕丝被加工车间,就连俺这70多岁的老人都能挣钱了。”他开心地说。
“村里要发展,必须要有集体经济。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我们曾到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考察。经过认真谋划后,我们于去年6月创办了许昌绿橄榄实业有限公司,共建成两座标准化床上用品生产车间。”武保军说,该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主要生产夏凉被、太空被和蚕丝被等床上用品,产品大部分订单销售至国外。
44岁的村民鲁晓丽在蚕丝被加工车间负责缝被子,她是该村的脱贫户。由于身患疾病,无法外出务工,自从村里建起加工车间,她就开始在这里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因为身体有病,不方便外出打工,生活贫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脱贫了,真是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鲁晓丽说。
为带动村里群众致富,谷杨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桑树种植、桑蚕养殖基地,还成立了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目前,合作社一期工程已经入股村民土地560亩。“目前,加工车间所用蚕茧都是从外省买来的。随着我们村桑蚕养殖基地的发展,今后我们会用自己生产的蚕茧加工蚕丝被,为村民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我们将继续探索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集体经济运营模式,依托桑树种植、桑蚕养殖,大力发展桑树游乐园,为村民铺就一条致富路、幸福路,让今后的日子更红火。”武保军表示。
(来源: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