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成是郏县人民医院外二科副主任,非典那年,从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的他穿上了白大褂,1月31日晚,他请战进入隔离病区。
在隔离病房,各项检查、会诊、开处方、写病历每天这些繁忙工作对周晓成来说,早已习惯成自然,让他感到有压力的是,患者存在恐惧心理和不配合治疗。
一些患者住进隔离病房,看到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感到恐惧和危险,周晓成对待烦躁的患者总是给予温和的宽慰,对待恐惧的患者给予坚定的鼓励。周晓成说,面对患者最期待的眼神,医护人员的关爱,对患者来说是最好的“心理疫苗”。
2月5日,发热门诊转来一名持续低烧的的小朋友,只有9岁,和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有过亲密接触。他住进病房不敢单独睡,害怕得尿了裤子,平时不吃不喝一个劲地哭闹,拒不配合治疗。
他们就给小朋友讲故事,做疾病科普,消除了他最初的恐惧感。护士李凯还让丈夫从家里拿来合适的衣服和玩具,耐心地和他川交流,安抚他的情绪,亲切和关爱使他逐渐适应了病房环境,稳定了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后来,小家伙的体温正常了、肺部阴影消退了,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诊断结果属于呼吸道引起的肺部感染。2月11日,他被转入小儿科继续治疗。
46岁楚尚军是郏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副主任医师,在医院工作了23个年头。他父亲去年11月份因腰椎粉碎性骨折在老家准滨县住院动过手术。父亲出院后,为了照顾父亲,1月初他把父亲从老家准滨接到郏县养病。
1月22日,接到疫情防控任务后,楚尚军成为第一批进入感染病区的一线人员。作为感染科科室临时负责人,他承担隔离病区病人的会诊治疗和科室指导工作,事无巨细,亲身参与。
他每天象个老大哥一样,叮嘱身边的医护人员:“我们与病人接触机会最多,接触距离最近,尽心尽力治疗患者,也要做好自身防护,不能给家庭和医院添负担。”传染疾病科收治郏县第一例疑似病例的当晚,他整夜在隔离病房医生办公室值班,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进入隔离病区20多天来,每天通过电话询问父亲的病情,嘱咐父亲吃药静养。老父亲因为怕耽误儿子工作,刻意隐瞒了自己的伤痛。2月8日他父亲疼痛到无法行走,送到医院就医,外科医生建议进行二次手术,楚尚军的爱人才给丈夫透露关于老父亲的真实病情。楚尚军眼含热泪地告诉爱人,“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不能随意走出隔离病区,也不能回到家里,你先给父亲取些药,能推迟就推迟几天做手术。疫情过去后,你好好歇歇,我来照顾咱爹。”
2月14日,临近中午,医生董录侠将熬制成的柴葛解肌汤和止咳散分别送给在郏县人民医院传染疾病科“留院观察”的几位患者。这在平常诊疗工作的“分外事”成为医生董录侠揽的一项义务活。
今年45岁的董录侠是郏县人民医院内三科副主任医师, 2月1日,她请战从内三科进入传染疾病科抗疫一线进行诊疗。
在隔离病房,她为患者把脉看诊,详细了解患者具体情况,根据伤寒论中医传统方剂,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本次肺炎疫情的防控实践,对发热咳嗽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研究配制出柴葛解肌汤、止咳散、荆防败毒散、银获翘、小柴胡汤等5个常用“防疫中药方”,这些药剂具有清热解毒、止咳、避瘟等功效。
疫情期间患者隔离,熬药不方便,董录侠兼职干起了为患者熬药的事儿。她从家里拿来玻璃养生壶当熬药的砂锅,在传染疾病科她的医生办公室里,养生壶插上电,得熬上约20分钟的时间,一付药熬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然后将药熬好后送给患者。
郏县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有16名护士,文艳阁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文艳阁的丈夫在基层从事卫生医疗工作,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都在县城上初中,文艳阁平时照顾姐妹俩的生活起居。考虑到进入隔离病房后不能回家,文艳阁一狠心把双胞胎女儿送到乡下,交给68岁的婆婆照看。
文艳阁说:“闺女是娘的心头肉啊,女儿连着父母心。把女儿送到乡下,才开始很不习惯,晚上总是睡不好,有时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听到俩闺女叫我妈,心里酸酸的,想掉泪。”
病毒无情,医护人员有大爱,行胜于言。(王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