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梦露
“俺家的麦子长势跟别人家的明显不一样”
5月28日,温县祥云镇作礼村,55岁的崔祥利正在自家地里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6月3日,崔祥利家的麦子就要开始收割了,此时整片麦田已经染透了金黄的色泽,不出意外,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看看俺家的小麦,长势跟别人家的明显不一样。”崔祥利指着邻居家有点返青的麦田说道,“他不提前预防,我看病害都上来了赶紧喊他来打药,才缓过劲来,今年他家亩产估计得减百十斤。”
崔祥利口中的“打药”指的是冬小麦田间的“一喷三防”作业,主要目的是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今年是小麦病虫害多发年,俺提前打了三回哩!全防住了,一点病害都没犯!”崔祥利有点骄傲地说。
“俺以前种地,也跟他们家一样,老农民嘛,顶多看势打上一遍。”崔祥利说,现在不一样了,我知道小麦的病害重在预防不在治。
8年前,崔祥利也是个普通的“老农民”,家中一共种了一百多亩普通小麦,管理方法老旧,是真正的“靠天吃饭”。后来,位于祥云镇的平安种业公司开始推广良种种植,崔祥利就全部换种了“种子粮”。
“种子粮”是啥?由种业公司通过原种繁育程序生产出来的纯度较高、质量较好的原种进一步通过大田种植生产出的种子叫作良种,又叫作大田用种,也是俗称的“种子粮”。
近两年,温县全县小麦种子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占小麦面积的百分之八十。温县的农民,家家户户都种“种子粮”。
“当时种子粮的收购价比普通粮高出一毛多,俺一算,一季能多赚一两万块钱!立马就换了种子。”崔祥利说,“种子粮”是按照订单种植的,种多少种业公司收多少,比种粮还要更稳当。
崔祥利没有想到的是,换种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利润,还有知识和技术。每年他都会参加平安种业公司的技术培训,小麦种植期间,也会有公司的专业技术员帮他监测田间情况,给他提供精准的管理建议。
“只要按照科学方法管理,比原来种地还要更省事,平均亩产量也不低,前两年都是1200斤左右。今年势头也不错,去掉土地流转费,至少还能稳稳当当地赚12万块钱。”崔祥利说自己越干越有劲。
2019年,崔祥利种了200亩“种子粮”,今年他种了288亩,“明年就得有500多亩了。”崔祥利肯定地说。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大势所趋”
对种业公司来说,崔祥利这样有职业意识的种粮户是他们重点关注的“人才”。
“职业意识强的种粮户,对田间管理非常上心,更相信科技的力量,能听得进技术指导,种出的‘种子粮’产量和品质自然也都很稳定。我们肯定更愿意与职业农民合作,也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平安种业公司总经理吕庆丰说,他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大势所趋。
在这方面,温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不仅不缺师资,也不缺产业。温县是全国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县和全省“整建制建设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核心区”,拥有1家正科级科研单位、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院士工作站和32家种业公司。
温县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依托本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截至目前,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11人,培育合作社1408家,家庭农场144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社9家、家庭农场3家,市级示范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12家。
平安种业公司接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已有三年。“比起过去对种粮户进行的零碎的知识传授,现在的培训更多的是系统、综合的栽培管理知识,注重提升农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平安种业公司生产部主任杨照波说。
“新型职业农民”崔祥利去年也参加了培训活动。“种小麦的情况年年都不一样,人家研究这个的懂得多,俺年年都想去听课,多长些知识不碍事。”崔祥利说。
“以后俺孩儿要继承俺的事业”
崔祥利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校友”侯一强,是大尚村村民,今年53岁。2008年他从巩义的碱厂辞职返乡,在村里包下30多亩地,自己选择成为一名职业农民。
“俺在碱厂给人家干活,老是觉得窝屈,还是回来当农民单干好,自己说了算!”侯一强说。
在侯一强勤勤恳恳的劳动下,他家的农田面积不断扩大,2010年就翻了一倍。2016年,他注册了“温县一强家庭农场”;今年,他的家庭农场种植面积达到760亩,其中有610亩的“种子粮”。6月2日就要收获了,今年他估计亩产还是1200斤左右。
“我是2015年才开始种‘种子粮’的,当时选用了县里另一家公司的种子,没想到碰壁了,种了50亩,赔了3万块钱。”侯一强说,买到的种子性状不稳定,种出的“种子粮”品质很差,按照普通粮食卖掉了。
2016年,侯一强主动出击,联系到了平安种业公司。他说:“平安那时候还不在我们这里推广,我是自己要求要种的,我吃了教训,仔细考察以后觉得大公司的种子品质有保障。”
种上“种子粮”以后,侯一强跟着公司的技术员学习,又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过培训,我才发现我虽然种了几十年的地,实际上根本算不得会种地,不懂科学,只有一些老掉牙的经验。”侯一强说。
侯一强的儿子今年三十岁,原来是车床技术员,被父亲说服辞职回家一起做职业农民。“我现在还年轻,但是到我八九十岁了,家里种地事业谁来干?还是得俺孩儿来继承!”侯一强经常展望未来。
不过,侯一强觉得从目前来看,儿子在种地技术上还差点火候。“他虽然年轻,但是没啥经验,俺俩一起上培训课,他还没我学得好。”侯一强笑着说。
温麦良种享誉全国,每年全县外销良种总量约1.5亿公斤,覆盖河南、河北、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山西等省区,年推广面积最高达1000万亩。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崔祥利、侯一强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种粮“一线”的勤恳耕耘。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为温县良种事业筑起最强势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