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一走进平顶山石龙区龙河街道捞饭店村王景民家,只见院墙外边的小园子里一排排蜂箱整齐排开,蜜蜂围着蜂箱转圈飞舞。
“现在正是荆花开放的时候,酿出来的都是荆花蜜,它适应的人群是老少皆宜,食用最宜用60摄氏度以下的温水冲泡,营养价值比较高;这是蜂胶,是蜂蜜产品中的宝贝,药用价值更高……”王景民指着自己的蜂桶介绍说。
今年45岁的王景民和年仅9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几年前妻子的离世带给他巨大的打击,雪上加霜的是2015年他因患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2018年又因车祸导致左锁骨骨折,到现在左臂还不能过度用力。接二连三的不幸,令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不堪重负,不但花光了全部积蓄还欠下了外债,也让王景民几乎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2016年经过捞饭店村民主评议,王景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该区检察院与捞饭店村结成“帮扶对子”后,驻村工作队员毛延涛成了王景民家中的常客,经常上门开导他,为他申请了种植养殖补贴、农村低保、教育扶贫、医疗保险等国家扶贫政策,使这个昔日破败的家又焕发出了生机。
“这么多扶贫政策着实解了燃眉之急,可也不能光等着党和政府的扶持,俺虽然干不了重活,但也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王景民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养蜂占地面积小,见效快、投资少,还能时刻顾家,确实很符合他的情况,而且捞饭店村南面靠山,每到春夏,漫山遍野开满鲜花。目标确定后,扶贫工作队又帮助他申请到4000余元扶持资金,用于购买蜂箱、分离机等用具,就这样王景民的蜜蜂养了起来。
刚开始养蜂时,因为缺乏专业技术,王景民虽然下了大力气,可蜜蜂不是死亡就是产蜜低,还经常出现蜂王带着蜜蜂出逃的现象。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为他请来了养蜂专家进行实地指导,手把手传授他养蜂知识,还协调将王景民送到宝丰、鲁山等地的养蜂基地进行培训。
“养蜂要像养孩子一样细致认真,这样才会有回报。”王景民说,保持蜂箱卫生是防止蜜蜂病害、保证蜂蜜品质的重要条件,但蜜蜂有自己的脾气,不能在它们采蜜时清理卫生,否则不但会影响采蜜的效率和数量,甚至还可能导致它们成群飞走。“为了保证蜂箱卫生,我每天很早就起床,赶在蜜蜂采蜜前就把蜂箱清理干净。”
为了掌握好养蜂技术,王景民每天窝在家里与蜜蜂为伍,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2019年虽说受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蜂蜜产量没有达到预期值,收割蜂蜜不足百公斤,收入6000多元。王景民却很乐观:“哪能一口吃个胖子,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通过不懈努力,王景民有了一定的养蜂技能,养蜂事业步入正轨,效益越来越好。今年,他养蜂规模扩大到17箱,目前他已经收割蜂蜜50多公斤,“赶在入冬之前再收割50多公斤,应该不成问题。” 王景民说。
“我已经掌握了养蜂的技术,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我定将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让自己收获的蜂蜜走俏市场,不断增加家庭收入,争取早日致富奔小康。”王景民信心满满地说,他将努力发展养蜂产业,好好培养女儿读书,让他家尽快脱贫致富。(记者 李学义通讯员闫增旗李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