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和煦的阳光照耀在蜿蜒起伏的柏油路上,独具匠心的游园景观清新雅致,干净古朴的石板路纵横交错,黛眉山下黄河碧水美如飘飘玉带……
走在渑池县南村乡西山底村,眼前的景象,让人无法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穷村子渐渐换了新面貌:支部强了、道路宽了、产业多了、村民富了、环境美了、班车通了……
西山底的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们常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县交通运输局派来的驻村工作队。
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弱则乡村衰。”渑池县交通运输局驻西山底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梁小卫说。
几年前,西山底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党组织。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在县交通运输局党组和南村乡党委的指导下,梁小卫和该村第一书记张东锋,围绕建设“五星党支部”,目标要求,按照“党建引领谋发展 、立足村情拔穷根、产业扶贫补短板,群众满意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召集村“两委”班子、全体党员学习理论知识,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村级管理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
“怎样制定工作计划、怎样丰富组织活动,张书记他们手把手地教我。”该村党支部书记卢小拴感慨:“过去村干部们是要我干,现在是我要干、主动干,各方面工作都上去了,班子团结了,老百姓也拥护了。”
基础先行 注入新鲜“血液”
西山底村距离渑池县城79公里,北濒黄河与山西省垣曲县相望,东接黛眉山与洛阳市新安县毗邻,是渑池县最东北角的一个偏僻小山村。
以前从主干道通往该村的路只有一条不到5米宽的“砼返沙”水泥路,年久失修,道路颠簸,睛通雨阻,且不通客车。帮扶队员们入村后,根据调研结果,认为帮扶首先要从帮助村民完善基础设施开始。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驻村工作队在交通运输局党组、南村乡党委的协调和大力支持下,先后为该村修建生产生活道路9条。特别是今年4月份以来,对下关底至西山底渑洛交界处路面进行了大修,铺筑了宽敞的柏油路,开通了县城到西山村的班车,有效解决了困扰村民们多年的出行难题。同时,工作队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想尽办法筹集资金,带领村民安装路灯、建游园、搞绿化、改善饮水条件、提升卫生室标准,一步一步改善村容村貌。
截至目前,该村共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9个、公共服务类项目2个,建成涵盖戏台、健身广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先后完成了村庄绿化、村级活动场所提升改造、公共旱厕冲水式改造、农村书屋、阅览室图书配备等,村子由以前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整、洁、美”,进一步激发了该村干群干事创业热情,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不竭动力。
产业助力 实现自我“输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驻村工作队看来,脱贫帮扶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和产业,建立起长效、稳定的脱贫机制。经过“地毯式”入户调查,他们很快确定了通过“主导产业+合作社+低收入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发展思路。
“地里的9亩花椒迎来收获,光花椒一项收入,就接近两万元,小儿子在外务工,每月3000余元,各项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加上公益岗和各项补贴,今年收入5万元以上,如今脱了贫,日子更有奔头了。”该村贫困户张希谈起驻村帮扶的成效时,高兴地合不拢嘴。
具体实践中,驻村工作队依托渑池“两椒一药”的产业规划,成立西山底专业合作社,着力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在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统一销售等方面给与扶持。一方面整合村里现有的土地资源,多形式、多渠道扶持花椒种植,稳定增收产业;另一方面组建村花椒产业服务队伍,培养花椒种植“田秀才”、花椒修剪“土专家”,推进标准化管理,通过农业技术专家与土专家多层次,多形式的集中培训,为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同时,工作队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的路子,利用村流转的土地种植109亩花椒,通过行业部门领导和政府积极协调,与江苏交工集团签订集体土地合作协议,每年增加集体收入4万元,在花椒尚未挂果的情况下,套种辣椒80亩,村两委干部带头种植、管理、采摘销售,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在三门峡市纪委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实施农产品加工榨油厂项目,即方便了本村和周边群众,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众志成城,群策群力。2020年11月9日,西山底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渑池县宣传部 段涛供稿)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