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从南阳市淅川县城鹳河西岸的滨河路南下五公里,一排排依山而建的徽派民居映入眼帘。
“这就是金河镇后河村。”淅川县金河镇扶贫干部李婷婷告诉记者。“过去,全村245户918人,七零八落地分布在四道沟里。虽然爬到山顶就能望到县城,但要翻过两座山,趟过后河和鹳河,‘起早去,摸黑回’,交通太不方便了。”李婷婷介绍,加之后河村土地贫瘠,基础设施滞后,没有产业支撑,贫困人口达143户585人,贫困发生率超过60%。
2016年初,淅川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一条12公里的通村水泥路,让后河村民告别了“两条腿出山”的时代;两年后,一条2.3公里的柏油路又将通村主道和西滨河路连在了一起。“村民扫扫‘小黄车’就能进城了。”站在村庄路口,迎接我们的南阳市中医院派驻后河村第一书记卢长雷介绍,随着扶贫工作深入推进,村里的好事接二连三,易地搬迁、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一项项政策性项目进村落地,2017年年底,后河村所有贫困户搬出大山,住上新房。
路,串起了山里山外,也开启了村民们的“致富路”。
“突突、突突……”公路上突然传来一阵声响,一辆三轮摩托车满载货物驶入村庄。
“老魏呀,又去镇上买饲料了?”卢长雷跟司机搭讪。
“可不,山上的牲口能吃得很,隔三差五都得去采购。不唠了,我得赶紧进山喂牲口去……”话音未落,老魏手拧油门,转瞬间就没影了。
“这牲口可是他的‘金疙瘩’。老魏名叫魏建国,原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些年,媳妇照顾俩娃娃在镇上租房上学,他一个人带着老母亲住在山沟里,守着五亩薄田,一年到头忙得像‘陀螺’,穷得直叹气。”卢长雷不禁摇头笑了起来,“后来,路通了,房子也挪出山沟了,没了后顾之忧,我们就鼓励他搞养殖。现如今,他在山里养了10头牛、2头猪,一年收入超过四万块。”
施策,因人而异。
在村口不远处的一户小院前,侯林华和李胜容两口子正准备出门上班。“我有慢性病,媳妇身体也弱,一天到晚抱个‘药罐子’,过去住在山里,出不了门,除了种地,啥也干不了,‘贫困帽’咋都摘不掉。”侯林华不好意思地挠头。
“2019年,金河镇在新村旁边建起了藤编扶贫车间,鼓励贫困户就近务工,侯林华家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机。”卢长雷说。
“藤编车间就在家门口,工作轻松,时间灵活。现在俺俩人均月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每月都在这里上班,再加上各类政策补贴,当年,我们就甩掉了‘穷帽子’”。侯林华挺直腰杆说道。
“后河村属于山区村,山不富裕,地不产粮。年老体弱的,鼓励他们在家养殖、务工;对于大多数年轻力壮的人,还是鼓励他们外出务工。”卢长雷介绍。
外出务工,没有技术咋办?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淅川县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对贫困人口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后河村也搭上了培训“顺风车”,全村累计有400人次接受了技能培训。
路网通,幸福来。如今,后河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143户585人减少至2019年底的6户14人,贫困发生率从63%降至1.5%,2020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后河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的精彩转身。(记者 田雨阳 实习生 蒋统 张祥 通讯员 石雪帆 李雪山)
来源:映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