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河南要闻 > 正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发力 ——“现代化河南怎么建”系列报道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发力 ——“现代化河南怎么建”系列报道
2021-09-06 08:21:51 来源:大河报

编者按

当前,全省上下正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河南篇章。本报今起推出“现代化河南怎么建”系列报道,深入分析我省在产业体系、创新生态、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聚焦各级各部门补齐短板、培优争先的重大举措,充分反映我省经济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迈进的最新成效。

决胜未来,离不开前瞻部署,离不开优势再造。“十四五”开局之年,河南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实体经济是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我省坚定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以赴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努力改变全国区域竞争版图中河南经济“大而不强”的底色。

坚定制造强省目标不动摇

最近,河南两个疫情防控产品火爆出圈。

新乡驼人集团生产的一款智能控温、自动送风的新型医用防护服,引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点赞:“太体贴了!”

郑州安图生物和宇通客车联合打造的移动核酸检测车下线投用,全车P2+实验室标准、配备自动检测设备,摇身变为高度集成“行走的”实验室。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从最基本的口罩、防护服到高难度的负压救护车、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河南制造展现出一个工业大省的综合实力。

“十三五”以来,我省坚定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工业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6万家,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78亿元,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和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我们已经是工业大省,但还不是工业强省,存在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产业链不强等突出问题,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省工信厅厅长李涛表示。

产业层次不高。我省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比仍在三分之一以上,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纺目前仍是重要支撑,且多处于产业链中上游、价值链中低端,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发展模式较为粗放。

龙头企业较少。产业发展缺乏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享誉全球的“河南制造”名企名牌少。2020年,我省仅有10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18家企业上榜制造业企业500强,7家企业上榜服务业企业500强,和粤苏浙鲁等工业强省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创新能力不足。河南综合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3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均不到3%,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加之缺乏一流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创新后劲乏力。

最令人担忧的是,我省工业基本盘“未强先退”,“十三五”以来工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下降幅度高于粤苏浙等工业强省。

放眼全球,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达国家纷纷推动“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利用要素低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再看国内,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竞争呈现白热化,广东、江苏等工业强省均大手笔推出“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

标兵渐远、追兵已至,河南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我省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新型工业化潜力巨大,加速工业化进程仍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李涛说,我省要坚定做优做强做大制造业,坚持不懈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

三管齐下构建产业新体系

宇通5G自动驾驶公交巴士、仕佳光通信芯片、华兰四价流感疫苗……河南近期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不少原创性突破性成果。2020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1.1%、22.4%,比2015年分别提高2.3个、10.6个百分点,进步可圈可点。

但在新兴产业整体实力上,我省家底还不厚,底盘还不扎实,整体实力离第一梯队较远。

工信部组织开展的两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全国44个集群入选,我省无一胜出;科技部发布的三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中,我省仅有一个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发改委组织认定的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我省也只有4个入选。

与粤苏浙等经济强省相比,这份成绩单略显单薄,和工业大省的地位也不相称。

事关国家战略的关键产业,我们能够有所作为挑大梁的领域更是凤毛麟角。“卡脖子”最严重的半导体领域,我省只有零星的材料生产企业和个别专用领域的设计制造企业,半导体装备、芯片制造等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发展迎来系统性变革,要坚决摆脱路径依赖,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贯通起来,在新赛道上谋划新未来。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我国已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如何加快“从0到1”的突破,实现跨越发展、换道领跑?

我省积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借助外智外脑,力争构建前沿技术孵化、多元化投入、早期市场培育和产业生态营造等多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处在未来产业“门口”的企业跨过“门槛”。目前已在氢能和储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领域拥有一定基础。

我省传统产业规模大、门类全,但不少领域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要补链固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形成核心竞争力。

以装备产业为例,我省的优势在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盾构装备、矿山装备,但这些领域长期是几个“老面孔”,缺乏新的成长巨人。在增长前景更好的数控机床、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我省正加快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原材料产业也在发生新变化。我省原材料产业实力雄厚,目前在超硬材料、耐火材料、有色金属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但在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材料、稀土新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新材料中,亮点不多、创新不足。当前,我省把新材料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下决心发展高端材料、“卡脖子”材料,实现从材料到器件再到装备的跃升。

系统谋划厚植发展土壤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需要强化要素保障,也需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形成有利于产业快速成长的支持和引导机制。

起源于郑州的蜜雪冰城,在全国拥有1.8万家门店,吸纳10万人就业,这是河南培育的超级消费品牌。

河南最缺这样的服务业新品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在2018年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但与先进省份比,我省服务业缺领军企业、缺知名品牌、缺高附加值业态,市场主体“小、散、弱”现象比较突出。以互联网为例,作为网络消费大省,河南没有具备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全省100多家本土电商平台一年交易额抵不上天猫平台“6·18”一天交易额。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任重道远。

补齐“新基建”短板。以5G、大数据中心等七大领域为主的新基建成为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我省已在5G网络、特高压建设上走在了前列,正在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建设现代化河南的新平台、新支撑。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被停电”“电压不足”……正在开展的“万人助万企”活动中,不少企业反映今年频繁遭遇缺电的烦恼。我省当前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已不可持续,正下决心克服缺油少气的先天不足,不断推动“能源革命”,加快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河南金融业近年虽取得不俗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金融仍是河南经济发展的短板。“金融豫军”努力扩容强身,创新金融业态,加快发展风投、创投基金,提高河南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切实打造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产业融资结构。

“十四五”画卷已经展开,中国经济仍然充满机遇,河南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优势不断彰显。迈向新征程中的河南,正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培育更多的“大块头”、更强的“小巨人”、更高端的产业集群,让河南现代产业体系这张答卷愈加绚丽多彩。

河南日报记者陈辉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