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洪晓春(前)和妻子黄淑萍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巡山护林。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洪晓春测量自己亲手种植的树木。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3月9日,黄淑萍(左)和洪晓春在巡山护林途中休息。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