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老,祝您老人家身体健康!”
2021年4月20日,商丘日报融媒体采访组来到民权县103岁老人冯复善家里。记者一边把带来的生日蛋糕礼物递给老人,一边握着老人的手说。
子女与老人分享我们带去的生日蛋糕。老人在认真阅读《党史博览》杂志。本栏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刘忠 摄
这是民权县东区一个较高品质的住宅小区,我们随下楼迎接我们的冯广山、张爱华一起乘电梯到5楼冯复善老人的家。
年近70岁的冯广山是冯复善老人的独子,在四姐弟中排行老三,退休前系民权师范学校高级讲师,老党员。他跟82岁的大姐冯瑞英陪着103岁的老父亲冯复善一起生活,三位的年龄加起来快260岁了。三位老人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寿星”小家庭,而且均身体康健,令邻居们夸赞。同时下楼接我们的张爱华是冯瑞英的女儿,也就是冯复善的外孙女,系民权县妇联主席、党组书记。
我们进到老人的家里时,冯复善正坐在沙发上看杂志。老人穿戴整齐,干净清爽,浑身透出一股睿智的文人气质。他左手捧着杂志,右手借助放大镜,认真阅读。沙发旁的角柜上,一尺多厚的一摞杂志码放得整整齐齐。记者随手翻了一下,有《党史博览》《文史天地》《炎黄春秋》等。冯广山介绍说,老人身体尚好,腿脚没什么问题,思维也很清晰,就是有点耳背、眼花。老人是退休教师,喜欢读书,没事时打发时间的惯常方式就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杂志。遇着不认识的字绝不放过,一本1981年版泛黄的《新华词典》不离手,已经多处翻烂了,用透明胶带粘着。“我姥爷平时爱看书报杂志,关心国家大事、时政热点,特别爱看央视新闻,尤其是《海峡两岸》节目。” 张爱华说。
记者观察到,老人由于耳背,旁人说话似乎完全与他无关,就显得心态极为平静。我们的采访也多为其家人介绍情况,向老人提问时要“笔谈”,把问题写在纸上给老人看。而老人回答问题则极为认真,虽然有些气短,但声音洪亮,尽量翔实,甚至激动得“刹不住车”。
冯复善老人1918年出生于民权县王桥镇冯楼村,青少年时期曾先后在民权县王桥镇和民权“老城”上学,初中毕业后一度回老家务农。解放前由地下党员介绍参加革命工作,曾参加过剿匪反霸行动,新政府成立后任县公安局审讯股行政干事。提起这段经历,冯广山拿出老人年轻时的戎装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年轻的冯复善英姿飒爽。
老人说,他的同学中共产党员不少,毕业时的17个同学中后来有13人入了党。“马光、冯德甫、张保端、李景贵……”老人至今还能记起他同学中一些青年党员的名字。“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我拥护共产党,我的心与党始终在一起。”老人坚定地说。
在公安局工作的经历,只占老人一生中短短几年的时光。冯复善小时候由祖母带大,由于祖母患病,孝顺的他便离职回家照顾祖母。就这样,在照顾祖母一年多后,冯复善结束了公安生涯,改做教师。先是在民权县程庄镇大王庄学校教书,后辗转调到过王庄寨乡李庄寨学校、机耕场红专学校等校,从教20多年,直到1980年退休。
通过“笔谈”,记者问他教什么科。老人答道:“啥科都教。”冯广山解释说,那时候的乡村教师其实跟生活老师差不多,跟学生们一起吃住在学校,管理、照顾学生起居,上课就是教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所以老人说“啥科都教”。老人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教过一至五年级,没有教过六年级。
老人对学生如慈父般地关心,他说:“那时候学生们都从家里捎馍,我有小伙房,晌午就帮孩子们热饭,给他们做汤。”老人自豪地说:“到现在学生们还跟我很有感情!很多学生都跟他那么大年纪了。”他指了指儿子冯广山。老人讲了一件小事情: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解放军军官,对方“啪”地给他敬了个军礼,说:“冯老师,您还认得我吗?”老人说:“他是我的学生郭金领,现在都成军官了。几十年了,我咋能认识呢?”一句话,把自己和大家都逗笑了。
老人有着很高的境界,这也许与他的长寿有很大关系。1980年退休时,按条件他完全应该算离休,许多人劝他到有关部门找一找,他则说:“不给国家添麻烦。”
虽然百岁的他没能享受离休待遇,但老人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他骄傲地告诉记者:“俺家现在五世同堂,一共36口人,孙子辈中有博士、硕士、本科生十几个。”老人伸出手指头比划说,“俺一大家子一共有小汽车14辆!”老人说,家庭和睦、儿女孝顺,生活美满幸福,全托共产党的福。“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这就是我的希望!”老人郑重地说。(本文原载与:商丘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