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信阳市罗山县潘新镇宋楼村秦园农林有限公司优质花生基地人头攒动,这里正在举办一场花生生产技术观摩会。“以前这里是一片岗坡荒地,最开始还担心种花生不行,不过按照县里培训的方法,事实证明只要有好品种、好技术,岗坡地照样能种出高产量的好花生。村民都说这荒地成了‘聚宝盆’!看,这花生长得多喜人!”基地负责人赵盼盼自豪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罗山县坚持以乡村振兴为引领,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的模式,巧借河南省“四优四化”花生项目东风,充分挖掘山坡、塘坡、河滩坡地(“三坡”地)潜力,科学引导,精心扶持,技术引领,示范带动,在“三坡”地上大力发展花生产业,成效斐然。
政策引领 花生走进“三坡”地
“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去年,我在山坡种了600多亩花生,政府有补贴,收入不赖。今年,我又种了1500多亩花生,政府还给我们买了保险,底气就更足啦!虽然今年雨水多,产量低一点,每亩也能净挣八九百元。”在龙山华实园家庭农场,场长陈光明指着绵延起伏、一望无际的花生地说。
据介绍,罗山共有“三坡”地近30万亩,为充分挖掘“三坡”地潜力,提高群众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发展花生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该县连续两年出台花生“以奖代补”政策,贫困户种植花生,每亩奖补400元;种植规模达30亩以上,且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种植大户,每亩奖补500元;种植规模达30亩以上的一般种植大户,每亩奖补160元。通过“以奖代补”和省、市专家的科技支撑,今年全县“三坡”花生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相比种植其它农作物,亩均增收350元,产值增加3500万元。小小花生为罗山“三坡”地优化种植结构找到新出路,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科技支撑 荒坡地变成“聚宝盆”
俗话说,一亩花生三亩田,可见花生经济效益可观,但“三坡”地一直存在低产低效甚至撂荒的问题。如何让“三坡”地变成农民增产增收的“聚宝盆”,科技支撑显然必不可少。
高店乡兴淮农业是一个林农间作的农业公司,在淮河边流转滩坡地2800多亩,建设淮河廊道、发展花生产业,公司负责人罗理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群众爱种花生,但不分品种,为了省事直接平地播种,不讲技术,结果赚不到钱,发展多年也不成规模。公司成立后,正赶上省农科院在罗山建‘四优四化’优质花生示范基地,经过培训观摩学习,去年开始引种远杂9102花生新品种,采用起垄、播种、控旺等先进种植技术,现在尝到了甜头。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070亩,每天有几十个贫困户在这里干活,地里花生长势良好!怎么也没想到这河坡荒地,如今变成了能挣钱的‘聚宝盆’。”
截至目前,罗山县连续两年承担我省“四优四化”优质花生推广种植示范任务。该县依托省、市、县农业科技部门,围绕花生绿色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定期跟进,适时开展现场观摩、室内培训、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内容涵盖起垄种植、平衡施肥、病虫草害一体化防控等多项技术。两年内仅省专家团就到该县开展现场培训40多次,培训技术骨干30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万余册。
产业发展,乡村走上振兴路
“以前外出打工挣钱,小孩、老人需要照顾,挣钱、照料家庭不能兼顾。如今政策好,在家种几十亩花生,每亩纯收益七八百块,政府还给奖补,在家门口还能务工挣钱,照顾家庭。”尤店乡罗洼村贫困户张传伟谈起现在的生活,幸福洋溢在脸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罗山县通过贫困户种植与种植大户带贫相结合的方式,把花生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确保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为贫困群众“造血”,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花生也能做成大文章,县里连续两年着力引导鼓励发展‘三坡’花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下一步,罗山县将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更多产业巩固脱贫成果,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该县县长汪明君信心百倍。 (记者 陈世军 通讯员 刘春 姜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