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位于信阳市鸡公山管理区李家寨镇东部的新街村,秋意阑珊。走进村中一处板栗深加工厂,130余名来自周边各村庄的村民正忙碌着剥板栗、洗板粟、包板栗,一派火热场景。
“多亏了老吴,让我们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而且还是个比较稳定的工作。”一大早,56岁村民郑秀芝将孙子、孙女送到学校后,迫不及待地来到厂房。一把小剪刀、一个装满板栗的铝盆,只见她动作麻利,跟一旁好友有说有笑。
郑秀芝口中的老吴,是新街村潘垅村民组组长吴法义,深加工厂的负责人。2015年,吴法义与儿子、儿媳一起在广州做起了深加工。期间,他尝试着将老家的板栗带到南方,没想到在南方,板栗成了抢手货。
“回老家办个厂,不但能有好效益,还能给乡亲们带来好处。”带着这一想法,吴法义回到老家,置办了一批设备,搞了两个加工厂。收板栗、入冻库、操作机器清理内皮、包装分拣、发货至南方……一套完整的流程,需要大量人力。
“听说老吴招工,我们就来了,没想到效益这么好。”家住清水村的黄琴告诉记者,两年前,她爱人罹患重症休养在家,一双儿女上着学,重担全落在她的身上。来到加工厂后,黄琴办事麻利,很快成了“管理员”,每天剥板栗能挣140元左右,还能拿到一些管理费。据黄琴介绍,剥1斤一块钱,一天手速快点的能剥百余斤,年纪大点的、手速慢的也能剥50斤往上,在她的“小组”里,年龄最大的80多岁。
“为啥说大家工作比较稳定呢,我每个月平均要发放近28万元的工资。这几年,咱的板栗供不应求。”吴法义告诉记者,一年平均下来,每天要向南方供应60斤一包装袋的板栗90包。从湖北、云南等地收来板栗,放入冻库,每日按机器冲洗板栗量分配任务量,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村民们都有活干。
“几年前,我们村总有一些村民在农闲时候窝在家里看电视,要不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打牌,现在都想着挣钱了,都没人打牌了。”新街村村支书吴法栋告诉记者,近三年的时间里,吴法义的深加工厂带动村里8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还吸引周边杨岗村、清水村、水口庙村等5个村的村民前来,下一步,他们准备扩大加工厂的规模,形成产业,带动更多的乡亲走上脱贫致富路。(记者 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