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球,原名为“采珍珠“,满语为“尼楚赫”,是满族流传下来的体育项目,由满族先祖采珍珠的劳动演变而来。
满清入主中原后,在东北的乌拉地区设立了乌拉总管衙门,负责向朝廷进贡当地特产,流经乌拉地区松花江中的珍珠粒大、色美、品质好,被称为“东珠”,紫禁城中的皇爷贝勒,格格娘娘都以“东珠”作为装饰或者入药。“东珠”深受朝廷贵族的喜爱,因此无论大小都要进贡朝廷,也由此带动了当地采珠业的发展。采珠人被称为“牲丁”,领头的采珠人被称为“珠轩达”,每年深秋珠轩达便会带领牲丁在河中采蛤蚌,取珍珠。在采珠的过程中,各珠轩达之间有竞技之意,往往互相之间进行比赛,看谁采的又多又快,珠轩达手下的牲丁为了求快,站在船上将蛤蚌扔到岸上牲丁的筐里,如果配合的好就会加快速度,得到珠轩达的奖赏,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扔蛤蚌的体育活动。之后,这项活动进一步发展演化,满族人民在狩猎、打渔、采珍珠之余,在陆地上会以绣球代替蛤蚌,互相投掷到对方的鱼篓中,为了表示深水采蛤蚌的艰难,他们还设置了“蛤蚌精”的角色来阻挠采集珍珠之人,这样,源于满族人生产生活的“珍珠球”运动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则和战术,成为了具有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
珍珠球运动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温婉,相反其实是异常激烈的。珍珠球在水区的运动与篮球、手球运动有一定的共性,而在封锁区持拍防守队员又具有足球守门员和排球拦网队员的特点,运动员需要不停的运用加速冲刺、急停、转身、变向变速、突破过人等大强度身体动作来配合全场快节奏的攻防战术,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柔韧性等都要求极高,也因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1991年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场地球场是一个长方形的坚实平面,无障碍物。场地长28米,宽15米。由颜色显示,但四边必须用线条标出。场地的丈量是从颜色的边缘和界线的内沿量起。场地的所有界线为白色,所有线宽5厘米。场地场边的界线叫边线,短边的界线叫端线。界线歪至少3米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包括球队席全体人员),场地上空最低障碍物的高度至少7米。场地内设水区、限制区、封锁区、隔离区及得分区。各场区须用颜色显示(也可使用线条)。水区为海蓝色,限制区与隔离区为红色,封锁区与得分区为黄色。红黄两色区域也可用其他颜色,但不论什么颜色,限制区与隔离区的颜色应该一致,封锁区与得分区的颜色应一致。颜色的边缘代表各场区的界线。各场区尺寸:得分区0.80*15米,隔离区0.4.*15米(如用线条,线条包括在该区域范围内),封锁区1.00*15米,限制区0.80米*15米(如用线条,线条包括在该区域范围内),水区22米*15米。场地中必须画有中圈和中线。中圈画在球场中央,直径3.60米。中线连接两边线的中点并与两端线平行。罚球点为直径10厘米的白色实心圆点。罚球点的中心距端线内沿7米,距边线内沿7.50米。得分区与隔离区之间两场区颜色的边缘(或线条)为得分线,隔离区与封锁区之间两场区颜色的边缘(或线条)为隔离线,封锁区与限制区之间两场区颜色的边缘(或线条)为封锁线,限制区与水区之间两场区颜色的边缘(或线条)为限制线。各场区不论用什么颜色、线条显示,得分线、隔离线应向两边线外各画出2米长的延长虚线,虚线每段长度及间隔均为0.2米。器材球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有球胆(可充气),表面应为珍珠(白)色。球的圆周长为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当球充气后从1.80米(球的底部量起)的高度自由落地,反弹起的高度不能低于1.20米也不能高于1.40米(球的顶部量起)。球拍球拍为蛤蚌壳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颜色最好与蛤蚌壳颜色相仿。球拍部分长35厘米,最宽部分25厘米,厚度0.3——0.5厘米。球拍边缘要用橡胶或软质材料包裹,宽度不超过0.4厘米,厚度不超过0.2厘米。拍柄为椭圆柱形。长为15厘米,最大直径4厘米。球拍总长50厘米,重量390——410克。抄网抄网兜口为圆形,网圈用圆形金属条制成,圈条直径0.4——0.6厘米,兜口内径25厘米。网兜用细绳或尼龙绳织成,网深30——35厘米,网眼为3——3.5厘米。网兜颜色应为深色。网柄为椭圆柱形,长15厘米,最大直径3——4厘米。重量为180——300克。(来源: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官网)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