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竹漂俗称“划竹竿”,表演者站在一根楠竹上,以小竹竿当桨,在水上划行,颇有“一苇渡江”之感,被誉为“中华一绝”。
独竹漂发源于赤水流域,是黔北独特的一项民间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贵州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但是赤水流域楠竹生长茂盛,竹子便成为了赤水两岸先民的水上交通工具,当地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和外出赶集,常常顺手在河边砍下竹子,划着竹子漂流而下。楠木是建筑宫殿的上好木材,秦汉以来,朝廷在贵州地区采办珍贵的楠木,水运是当地运送木材的重要方式,因为水中抱着木材,无法掌握方向,因此送木人会坐在木头上漂流,有的甚至直接站在木头上漂流,加之放排过程中,时有木头漂散在河面上,为了追逐飘散的木材,当地居民练就了划独木的技能,被叫做“独木漂”,后来因为当地楠竹在水中的浮力更好,因此有了现在的“独竹漂”。
1935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军四渡赤水时,因为沿河的船被国民党炸毁,部队无法渡江,在危急关头,红军发动当地的群众,利用古老的“独竹漂”的方式侦查敌情,并且以独竹为舟顺利的渡过赤水,成功突围,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对于长征的胜利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独竹漂”也成为了纪念红军“四渡赤水”和“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群众性水上体育活动表演项目。
独竹漂第一次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是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并且获得表演一等奖。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作为竞赛项目的独竹漂,对参赛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平衡协调能力,同时对力量、耐力、技巧等也有很高的要求;作为表演娱乐项目,这项活动还能激发人们征服大自然的拼搏精神和勇气,给人以置身山水之间的乐趣。
水域与航道水域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起点线与终点线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航道航道宽不少于8米,各航道宽度相同。根据参赛队数和水域条件,设3~6条航道。航道编号按终点裁判台的位置,以近侧为1道,远侧为末道。航道水域最浅处水深应不少于2.5米,不得有漂浮物和水下障碍物。航道一侧应设不少于10米宽的水域作交通附航道。在起、终点线后各设不少于30米的准备区域和缓冲区域。场地设施航道线应设置浮标,浮标的颜色为黄色和红色。浮标为圆形,直径0.35米。黄色浮标自起点至距终点30米间安置,间距10米;距终点20米范围安置红色浮标,间距4米。起点线和终点线两端的延长线上(6米以外)必须设置标志杆,直径2厘米,高3米。起点、终点处应标明每一航道的编号,编号牌安置在起、终点线向外延伸线上,条件许可时悬挂于离水面不少于3米高的空中。 (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和龙舟比赛场地示意图)器材竹漂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由3节长度2.5米的漂体连接而成,总长度7.5米(±0.05米),直径0.16米(±0.005),总重量30(±1)公斤。 采用天然竹材制作,规格与复合材料竹漂相仿。划竿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由2节长度2.25米的竿体连接而成,总长度4.5米(±0.005米),直径0.04米(±0.005米),重量3.5(±0.5)公斤。采用天然竹材制作,规格与复合材料划竿相仿。航道牌距竹漂的前端5厘米处设置一高30厘米、宽20厘米的航道牌,牌上标有航道编号。(来源: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官网)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