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完成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心理健康蓝皮书)正式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国民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有所增加,但与满足公众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地区差异仍然突出,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匮乏地区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之一张侃在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心理健康是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蓝皮书基于大样本、长时程数据,分析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的情况下,更凸显出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到,心理健康蓝皮书中的总报告《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现状、趋势与服务需求》对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趋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此次调查覆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12个省市,调查总样本量逾6万份。总报告抽取了其中5098个核心样本。通过对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相比十多年前有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需求进一步增加。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培训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服务便利性仍有不足,满意度仍不高。这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服务的使用,也不能充分满足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和规范化。
据悉,心理健康蓝皮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与专题报告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分报告分别对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广东地区产业工人、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专题报告不仅包括对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也包括对青少年、高校学生和老年人等不同年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资料图片
心理健康意识有所增强
据了解,2007年末至2008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进行了首次全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20年调查在设计上采用了一部分与2008年调查完全一致的题目,以便进行相应比较。
心理健康意识体现为认识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2020年调查发现,94.0%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与2008年87.9%的占比相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
在预测未来5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时,人们普遍表现出乐观的倾向,在评估预测周围的人未来5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有50.2%的人认为未来会更好;在评估自身的变化时更加积极,有67.9%的人认为自己在未来5年心理健康状况会变好。
过去10年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地区差异可能有所扩大,东部地区的优势日益突出,而基于过去经验,东部地区调查对象也对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抱有更积极的预期。
调查中包含了询问人们需要哪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一般来说,人们会在七个领域中选择三个领域,意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是多重的。具体来看,选中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大约七成调查对象选择了这个领域,这意味着人们普遍意识到自己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责任与作用,希望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选中率居第二位的是人际交往,大约六成调查对象选择了这一领域,表明人们重视人际交往的满意度,希望增加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这方面的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对象对心理疾病防治的选中率不足半数。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人们重视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但人们对这方面支持的主动获取动力不足。相对而言,女性在各项心理健康知识需求上的选中率均高于男性,表现出更强的心理健康知识渴求。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待加强
不同年龄段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表现出差异,年龄越低需求水平越高。这种年龄差异体现出青年群体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强的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剧烈社会变迁,而社会变迁带来了一系列的情绪与行为适应困难。处于生理快速发育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双加速境遇下,青少年会遭遇怎样的心理健康挑战,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202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通过网络对10—19岁青少年群体开展了调查,调查对象以初中生、高中生为主,覆盖山东、河北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效问卷29045份。
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为14.24%,其中,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意识的达标率分别为20.4%、65.6%和92.3%。当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有30%以上的青少年会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当家人或朋友出现心理问题时,有50%以上的青少年会建议寻求专业帮助。心理蓝皮书建议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工作,主动关注高年级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提高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可及性。
而从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来看,青少年睡眠不足的现象继续恶化,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心理健康蓝皮书建议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与干预体系,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切入点,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落地落实。
关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丰富,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及职业指导。其中,大学生中近九成知晓本校有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但仅有21.4%的大学生使用过心理咨询服务。对于校内心理咨询服务,分别有38.0%的本科和11.9%的大专生表示不便利。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大学生更多采用校外心理咨询服务,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学生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更专业的治疗服务,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心理咨询的时间较长,也往往超过学校提供的限次。从总体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满意度高。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大学生的需求强烈。
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9—2020年,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在政府引导支持与社会的强烈需求下蓬勃发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15个重大专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多处提到“心理”,突出了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许多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
从心理健康蓝皮书对不同年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来看,如何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综合平台,增强服务资源供给,加强心理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成为提升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之一傅小兰表示,随着政府重视程度和公众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随着心理学专业队伍的成长与壮大,心理健康工作在组织性、专业性方面都在提升。
据了解,2019年我国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手段提供心理服务、引导社会心态、全方位加强心理建设,旨在有效提高个体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组织健康发展效能。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房山区、怀柔区)、天津、深圳等城市作为试点地区,在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心理健康蓝皮书基于对试点地区调研掌握的信息提出建议:试点工作应准确把握各地实际需求、重视现有资源高效整合、充分调动各类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积极性、扶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发展、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效果评估。
为了更好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心理健康蓝皮书认为,重中之重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针对性和服务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