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2019年高考,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再传佳绩!而这一数据,从2012年至2019年的8年间,累计至67人。一本上线人数更是连续两年保持千人以上,成为国内数十所“双一流”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
成绩背后,离不开“掌舵者”沈世弘的运筹帷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老师”
在太康、在周口乃至河南基础教育界,沈世弘这个名字广为人知。
1987年,沈世弘从周口师专毕业后,便开始从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但稍显枯燥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们对其心存“抵触”。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理论联系实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老师。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达到‘教育无痕,润物有声’的理想境界。”问及教学体会,沈世弘显得很自信,“政治理论再高深,也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讲到‘商品经济’,我就带学生上街,一边看一边讲;讲到‘政治制度’,我以全国和地方的‘两会’为样本进行讲解。”
沈世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遇到一名学生上课期间外出,询问后才得知是班里同学生病了。他帮忙出去买药,而这名学生正是该班的班长。多年的教学中沈世弘总结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学生,成绩都差不了,因为他们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自己的孩子,沈世弘也是要求“踏实做事,诚实做人”,学习顺其自然就好。
“迎难而上是他一贯的作风”
2010年4月,沈世弘担任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当年,学校的发展正值低谷。
“2011年成为太康一高师生最低沉心痛的一年,几千高三学子竟无一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回忆当时的情景,该校办公室主任魏华记忆犹新,“相处恁多年了,我很清楚沈校长的秉性,迎难而上是他一贯的作风。”
“全校师生都很佩服世弘对工作的执着。2002年8月,学校搬迁,他带领18个班主任一头扎进环境恶劣的老校区,吃饭搭棚子、睡觉大马路;2003年非典,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几个月不回家。”一位老教师回忆说。
面对困难,沈世弘清楚:只有大胆改革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管理上,实行精细管理;教学上,实施高效课堂。”这是以沈世弘为首的新任领导班子,在深思熟虑后确定的发展方向,“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为基本要素,以‘课堂学生化,学生自主化;教师引导化,引导互动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答案化,答案分数化;时间目标化,目标具体化’等‘十化’,为内涵,做到‘五个优化’,即‘优化课堂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时间、优化课堂语言、优化课堂气氛’。如此一来,老师们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积极实践,课下深刻反思,相互多听课多交流,教学效率和学生满意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如今,走进太康一高课堂,你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占用了课堂三分之二,老师亲和的表情,激励的话语引导着学生时而凝神沉思、时而激烈争论,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会心微笑。
“进步慢也是落后,对于教师队伍同样如此,”沈世弘坦言,“为打造一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团队,学校提出‘全员聘用、年级循环、结构奖金、末位淘汰’等‘四项’原则,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沈校长强力推进‘名师工程’‘砥柱工程’‘新秀工程’‘领航工程’等‘四大工程’,为教师业务和修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更多样的渠道。”谈起对沈世弘对教师队伍的创新管理,副校长何明杰竖起了大拇指,“教师实现了‘我讲课’为‘我上课’‘听课’为‘看课’的转变;学生实现了由‘被动’为‘主动’的转变。”
如今,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校75届校友、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捐建的新校区已投入使用,现代化、高规格成为最大亮点。对于未来,沈世弘更是信心满满,将以更高的热情、更具创新的意识投入到学校的发展之中,为培育更多的优质人才鞠躬尽瘁。他本人也相继于2014年4月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同年9月,被中共周口市委、市政府评为“十大名优校长”,同年11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2015年10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2016年8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定为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同年9月,被周口市人民政府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人的价值生命是用奉献大小来衡量的”
在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沈世弘工作时的忘我和投入是出了名的。在太康一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不起苦的别进太康一高,因为校长沈世弘是个工作狂。
其实,知情人都知道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沈世弘是以苦为乐,以奉献为乐,乐在其中。
他放弃了一切家事和辅导儿子的时间,甚至把家都安在了办公室。他的头脑中从来没有双休日、节假日的概念,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拼命三郎”、“老黄牛”等就是同事送给他的雅号。
工作时常忘了吃饭,但他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却常牵挂在心。有学生家境贫寒想退学,他慷慨解囊;青年教师有困惑,他耐心倾听并帮助解决。每年高考后,他的办公室就成了最热闹、最拥挤的地方,学生都愿意找他商量如何填报志愿,他总耐心地帮学生分析,当参谋、出主意。
有人与他开玩笑说,你早该退休了,因为按8小时工作日计,他工作的时间早已超过40年。对此,他自嘲说:“人的生理生命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人的价值生命是用奉献大小来衡量的,我超时工作等于天天在延长自己的生命。”
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说:“沈校长我们睡觉前总要看看你的窗口,那里总是亮着一盏不灭的灯。”(高一麟)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