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大学 > 正文

【美文】萍踪隐去,诗心常在

2018-06-05 10:33:14  作者:  来源:中华网河南  参与评论()人

她的声音抑扬顿挫,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声高时磅礴如飞瀑,雷霆万钧,惊涛拍岸,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声弱时细柔如溪流潺潺,云淡风轻,浅吟低唱。身处其中,你会感到时而松涛阵阵,层层叠叠;时而雨打芭蕉,声声如泣。不论是由远及近梳理历史脉络还是由近至远的对比分析,抑或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幽析微,都恰到好处地配合着她所讲述的内容。

从文学到人生,从人生到宇宙天地,从宇宙天地到心灵,从心灵到现实。有时如杜甫般沉郁顿挫,千回百折;更多的时候像李白般狂放,喷薄而出、一泻千里,让人畅快淋漓。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在让她精妙的叙述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她用自己忘我的投入点燃着每一个学生的激情,激活你的内存,让你沉浸在她带给你的文学世界里,思维高速运转,浮想联翩。

我认为人生的一大乐事便是思想的畅游,那种思绪无拘无束的自在状态让人流连忘返。在常老师的课上最享受的一件事便是会常常不由自主地的陷入神游。常老师说过,她的课就是帮助大家打破课堂上这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大家思想上的肆意驰骋,漫无边界。

在常老师的课上,你可以让思绪飘到停着雎鸠的沙洲,飘到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边关,飘到长河落日圆的大漠,飘到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的幽谷,飘向中国文字最精美的地方。

她的课如曲,千回百转,跌宕起伏,余音绕梁,回味悠远。我常常感叹,课上至此,此生可以无憾矣。

(二)为人性僻耽佳句——课程内容烂熟于心

常老师应该是无憾的。她认真仔细的安排所授内容的顺序,注意讲述的层次分明,条块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的内容她反复地讲,分好几节课还意犹未尽,有些不甚重要的地方她则一语带过,不多做片刻停留。

我能想象为了备好课,常老师一定认真地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书籍,资料。为了讲好楚辞,她翻阅了《楚辞》的所有版本和集注。为了充分地占有史料,常老师不知道熬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也许就是她真实的写照,也是她对课程质量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

在课堂上,她旁征博引,纵古论今,各种知识为其所用。从她的课堂讲述可以看出,她的备课是极其认真的,她早就对所讲述的内容倒背如流,烂熟于心,因此,她虽然带教案但几乎没有见她在课堂上看过。课程内容就像是她自己的孩子,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那些繁复的年代、作者、版本、注释在她口中就像是刚刚发生的眼前事,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不论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幽静,还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灵;不论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还是“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闲适;不论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超然,还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澄澈,这些她在课堂上随口而出、不止一次引来表达心境和态度的诗句可以看出她对王维的偏爱。这种“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诗意生活也一定是常老师内心所认同和向往的。

(三)浮名寄缨佩——把讲诉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拒绝央视百家讲坛,不愿接受采访,没有高级职称,这些坊间的说法似乎成了常老师的标签。“只会讲课,不会科研不能算优秀的教师”也不时被拿来成为证明她科研能力不足的论据。然而,不论是面对赞誉也好,还是面对质疑责难也罢,敏感多心的常老师即使内心再波涛澎拜也只是选择淡然一笑,任由评说。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