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大学 > 正文

【美文】萍踪隐去,诗心常在

2018-06-05 10:33:14  作者:  来源:中华网河南  参与评论()人

其实,每个听过常老师课的人心里面都会有杆秤。作为学生,我从常老师的课里学到了知识,获得了启迪,深化了思考,提高了修养,得到了愉悦的听课体验和享受。我想这也应该是一个老师能给学生的极致了吧。而把课上好,上得让学生乐于接受这件看起来简单的事反而是现在很多只顾着发文章评职称的高校教师最不重视的事。我并不是割裂教学和科研之间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也不愿偏废两者当中的任何一方,我想说的是,对于科研,常老师不是不能也。她的课之所以能受到大家如此的喜欢这本身就是因为她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融入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采用了很多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这难道不是教学中的创新,对教学内容、模式、方法手段的进行的科研吗?

所以,我理解的常老师非不能也,而是暂时不愿意为也,在结束最后一节课时她已经明确的表示自己在退休之后会写书,写文章,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写,而不是为了在现有体制之下评职称的被迫选择。有多少人赞赏、钦佩常老师这种超然中显示着倔强的人生态度却没有勇气和她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但常老师一直坚守着。

“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拒绝世俗牵绊,乐活自在人生,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中独守一份宁静,诗意的生活。常老师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经验不断深刻地诠释着王维、陶渊明诗词中的含义和境界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实践着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这是她自己宁静的选择。

这种选择不是如柳永般“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无奈加桀骜,不是如李白般“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愤世嫉俗,更不是如屈原般“世人独醉我独醒”,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精神洁癖,而是恬静、自然与世无争的人生智慧。她不是消极的躲避不作为,而是如王维般宁心静性地关注着生活的种种变化,静待花开,淡看云卷云舒。就像山中一株寂寞的芙蓉花,孤独倔强,即使盛开,也不是为了他人的欣赏。她的内心更像是一方萍池,深沉宽广,敏感丰富,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轻舟掠过,波澜不惊。

失意的时候她会对你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彷徨的时候她会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困厄的时候她会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助的时候告诉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得意的时候她会说: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她早已经把古典文学中的情感和智慧化为自己的人生体验,并且指导着自己的人生选择。她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对学生讲的,更是这样做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祝福常老师

我一直在想常老师会用什么方式来结束她的教学生涯。我甚至想过如果是我像她一样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到底会怎么来告别。我知道常老师一定会选择诗,她讲授了半辈子的内容,她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内容,最优美最凝练的表达。在结束的时候,常老师从千百首诗中挑选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不知道通透如常老师者还会不会惘然,只知道我当时已经惘然,台下就坐的学生们也惘然了。以至于大家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了课真的已经结束了。常老师已经和大家说了再见。

三尺讲台就是所有教师的舞台,我觉得常老师肯定也不舍,不舍她投入了半生心血和汗水的古代文学课,不舍这熟悉的教室和学生,不舍学生对她肯定的掌声和期许的目光。但是她知道自己该离开了,知道自己该放下了,她也懂得该如何放下。她知道这是她的谢幕演出,她一如既往的激情澎湃,转身时一如既往的从容潇洒。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吧。其实,祝福才是最好的告别,最好的纪念只能是回忆。

轻轻地,常老师走了。但她在学生们心中已经留下了云蒸霞蔚,留下了烟波浩渺,留下了先秦的质朴,留下了魏晋的风骨,留下了盛唐的气象,留下了晚唐的意境。她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河南大学 黄鑫)

(责任编辑:王一行)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