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大学 > 正文

【美文】悠悠河大情

2018-06-27 11:51:38  作者:  来源:中华网河南  参与评论()人

行走在以中式建筑为基调,融入欧洲建筑风格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间,如同走进历史,总能感受到这所古老而又年轻学府的独特神韵。城墙绿树,湖光塔影,晨读声中不时传来铁塔角铃的叮咚,编织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校园风光。

诗意盎然的校园给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引导我走上治学之路的几位老师。

走进河大的阶梯教室,我总是会联想到生命的阶梯。如果说,在我读大学和毕业后的教学生涯中曾经登上过三个台阶,那么,我首先要感谢的是引导我迈上台阶的授业恩师。

第一位是徐土年先生,他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徐先生那时候还很年轻,大约只有二十五六岁,英俊潇洒,操一口流利的“江南普通话”。听惯了中学语文课的刻板说教,乍一听到大学教师新鲜的见解、风趣的谈吐,我们一下子就被徐先生所吸引。课堂气氛活跃,不时发出思维被激活的兴奋笑声和同学之间因意见不同的争辩声。徐先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他规定学生每两周写一篇作文,由作者在课堂上宣读,同学们进行自由评论,最后当然是他画龙点睛般的点评。徐先生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上课之前,我总是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一面预习课文,一面想象着他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把我们带入对作品的理解,进而于不知不觉间产生审美愉悦。在徐先生的鼓励下,我开始对写作产生兴趣。一次,先生让每人写一篇反映“三反”后学校变化的通讯。讲评时,我写的那篇意外地得到了先生的赞评。一句鼓励点燃一个梦想。事后,我壮着胆儿把稿子投给了《光明日报》,不想稿子竟很快刊出,那是1952年7月。看到自己的文章印成了铅字,我激动得手足无措,好像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天也好像变得更加湛蓝。接着,《光明日报》又发表了我的第二篇习作。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因徐先生的推荐而在新乡市文联获奖。就这样,徐先生引导我在写作上迈出了第一步。生命的第一个台阶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整个生活进程,它不仅养成了我平时注意锤炼语言的习惯,而且随后散文写作竟也构成了我打开心灵世界的一扇窗子。

如果说徐士年先生唤起了我从事文学写作的热情,那么万曼先生则是指导我进行专业论文写作识训练的第一人。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当时的情况,学校常停课,进行各种“运动”、劳动,我虽然已是毕业几年的青年教师,但除了经常参加“运动”,参加体力劳动外,对教学与研究工作仍然相当陌生,一片茫然。时任中文系副主任的万曼先生,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对我们说:“青年教师要学会坐冷板凳,书要靠自己来读,不能图热闹。毕业几年了,还没写过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怎么能算合格?没有研究能力,哪来教学质量?”万先生看似轻描淡写的批评,却使我们脸上阵阵发烧。读书的空气日渐浓厚。

怎么读书?怎样研究?带着这些问题我登门去请教万曼先生。万曼先生早年从事文学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月报》等刊物上,经常可以读到他的诗歌和短篇小说,中年以后他才致力于教学和理论研究。万先生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戴着深茶色眼镜,穿一身颜色较深、合体的西服,举止文雅,很有学者风度。在当时以穿着工农化为时尚的气氛中,万先生的做派显得并不入时。同学们都知道他有学问,背后传诵着《小说月报》编者在发表万先生作品时对他的评价:“一位有着英国绅士风度的作家。”我和万先生虽然是同一个专业,不知道什么原因,对他总有点敬而远之。这次拜访后,方知先生是位外冷内热之人。他耐心地听着我的述说,并不随意插话。谈话结束时,他只是向我提出建议:从作家研究入手,逐步达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把握。遵照万先生的意见,我首先阅读了叶紫的作品,并且写出了第一篇作家研究论文——《叶紫小说简论》。万先生仔细地看了论文,并把我叫去,和颜悦色地给予点评指导,还说,修改后把论文送给他,他可以推荐给学报。这篇一万五千字的论文后来发表在《开封师院学报》1963年第1期。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