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慢性乙肝,顾夏(化名)不仅相亲困难重重,还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刚踏入职场的小邻,因同样的疾病,活在同事“异样的”目光中;而本应享受惬意时光的老岳和卢阿姨,也因乙肝和丙肝打乱了人生的步伐……
这些真实的患者故事均来自于7月26日上映的公益微电影《成全他们的普通之事》。在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这部由吉利德科学支持的微电影集中反映了普通公众以及患者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认知盲区和误区,而由此带来的偏见使得不少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愿望,变得遥不可及。
“他们有肝炎,和他们吃饭会传染”,“肝炎治不好的,不用治了”……这些认知误区,使得很多患者不愿意去医院接受规范检查和治疗。
事实上,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只有发生与以上传播途径有关的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注射、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修足、纹身、打耳洞等,才可能因黏膜破损出血,造成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
而日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中,如同一餐厅用餐或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并不会传染HBV、HCV。
病毒性肝炎防治进入新阶段,创新抗病毒药物带来希望
由于乙肝、丙肝早期阶段症状轻微甚至完全没有症状,很多感染者都未能主动筛查,或即使发现感染也未能积极治疗,以至于发展到了肝硬化、肝癌的阶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肝硬化及门脉高压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贾继东教授表示:“近些年来,乙肝、丙肝的防治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总结起来就是,乙肝可以有效预防和临床控制,丙肝可以实现病毒学治愈。乙肝患者应尽早启动并坚持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定期接受高敏检测,通过把HBV DNA长期控制在20 IU/ml以下,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癌风险。虽然丙肝尚没有预防性疫苗,但是,高效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问世,使得丙肝不仅能获得非常高的治愈率,而且治疗简单安全。”
值得庆幸的是,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一直在加大力度控制和降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水平,多款创新药物通过医保谈判的方式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吉利德科学致力于‘突破不可能’,为患者提供革新和简化的治疗方案。在病毒性肝炎领域,我们推出了可实现丙型肝炎病毒学治愈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并在持续积极探索可能治愈慢乙肝的疗法。自2017年进入中国以来,吉利德不仅快速上市了慢乙肝和丙肝领域的多款创新药物,还积极推动实现了药物的国家医保目录准入,以平价惠及更多患者。同时,我们持续探索多方合作,推动疾病的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提高公众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以期帮助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自2017年开始,吉利德持续投入,联合各方积极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病毒性肝炎公益筛查和检测、公众科普、患者支持等项目。今年7·28世界肝炎日期间,吉利德科学支持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导的“消除肝炎,健康相伴”患者教育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的77家医院展开154场患者教育活动,由医生、护士为广大乙肝、丙肝患者讲解最新的疾病知识和治疗理念。此外,吉利德科学也将再次支持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在全国238家医院进行为期9天的免费丙肝检测和科普宣传,以期推动公众更多地了解病毒性肝炎,摒除偏见和歧视,让更多患者通过早筛早诊、规范治疗,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乙肝防治进入“存量时代”,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
由于社会大众的认知误区,对于如顾夏、小邻、老岳来说,得知自己患上乙肝后,或感觉人生进入了黑暗,甚至悲观地认为连结婚、生一个健康宝宝都是奢望,或因对疾病的不了解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乙肝恶化导致肝硬化而一度绝望。
不同的乙肝患者,都怀着相同的愿望,希望摆脱自身的病耻感和公众的歧视,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贾继东教授表示:“长期以来,大家对于乙肝存在着一些认知误区,难免会谈肝色变,这也造成了乙肝的患者、感染者因担心被歧视,而不敢公开去做检测,不敢公开接受治疗,这样会耽误病情,甚至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目前,随着乙肝疫苗的全面推广,我国乙肝防治重点逐渐从预防新生儿感染为主,转移到预防和治疗并重,希望尽快提高“存量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
据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至3000万例。“存量患者”诊断率和治疗率较低,据有关统计推算,我国乙肝患者的诊断率为 18.7%,治疗率仅为10.8%。
我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因此,对于乙肝患者,尽早启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是回归健康生活的关键。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进一步扩大了治疗的范围:只要HBV DNA检测结果为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排除其他原因),就应该启动抗病毒治疗。如果ALT转氨酶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患者存在以下情况,年龄大于30岁且存在高危风险因素,如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或没有家族史,但发现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的;以及已经出现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HBV肝外表现的;或肝脏组织穿刺检查结果提示明显炎症和(或)纤维化的,也要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
由于乙肝的治疗要求大部分患者长期用药,还需关注治疗的安全性和耐药性。因此,《指南》提出:初治患者应首选强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药物,如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
贾继东教授表示:“强效低耐的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让患者可以坚持规范治疗,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 HBV 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如今,指南推荐用于一线的核苷(酸)类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患者寻求长期规范治疗,亦无需过度担忧经济负担。
丙肝可病毒学治愈,早筛早治可“永绝后患”
59岁的卢阿姨,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自己感染了HCV,在此之前,她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丙肝患者,在确诊之前,她没有明显的症状。
卢阿姨的经历非常有代表性,很多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了HCV。由于丙肝初期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感染者缺乏主动去筛查的积极性,存在漏诊率高、就诊率低和治疗率较低的现象。幸运的是,卢阿姨在确诊丙肝后即开始了抗病毒治疗,三个月就实现了病毒学治愈,三年来,卢阿姨的丙肝没有复发。
据估计,我国丙肝感染者有1000万,每年新报告多达20万,距离达成“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仍有较大挑战。
要提高丙肝患者的就诊率,除了鼓励主动筛查之外,在医疗机构中开展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的丙肝筛查项目,将有效地发现潜在患者。
贾继东教授建议:“如果在非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的患者经过抽血检查,确诊已经感染HCV,应该及时将他们转诊到感染科或者肝病科治疗。若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一站式的筛查、诊断、转诊和治疗服务,就能提高丙肝患者的早诊早治率和治愈率。”
相比于乙肝,丙肝尚没有疫苗可以用于预防,但是在抗病毒治疗上早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19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再次更新,新版指南明确指出: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已经进入了泛基因型时代,优先推荐泛基因型口服直接抗病毒治疗方案。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以减少治疗前的检测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于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与此同时,患者只需要一天吃一片药,坚持连续服药12周,不用住院,不用注射,大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贾继东教授表示:“所有HCV RNA阳性的患者,不论是否有肝硬化、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或者肝外表现,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清除HCV,可以最大程度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泛基因型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已经被纳入医保报销,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药物可及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