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调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改革支付方式……为减轻群众就医、用药负担,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推进了一系列医保改革,这些政策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老百姓受益几何?围绕这一话题,多位专家和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分析解读。
药品集采平均降价54% 群众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随后,我国开始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7个副省级城市进行带量采购试点,简称“4+7”。
伴随“4+7”拉开大幕,药品提质降价成为主旋律。
根据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目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经成功开展5批,共覆盖218种药品,平均降价54%,中选药品价格从国际价格的2-3倍以上下降到与之相当的水平。
从药品品类来看,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经覆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慢性乙肝等慢性病和常见病的主流用药。
以乙肝治疗药物替诺福韦为例,集采前价格为10.61元/片,年治疗费用3800元,集采后价格降至平均0.38元/片,降幅96%,年治疗费用137元;一线用药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年均治疗费用也分别从5500元、6000元下降到70 元、150元左右。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表示,随着医保目录的日益完善和药价降低,我国肝病药物选择更加合理,诊断和治疗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实现了更优策略的保障目标。
作为肿瘤治疗药物之一的吉非替尼,集采前价格为132元/片,年治疗费用高达4.7万元以上,集采后价格降至平均41.8元/片,降幅69%,年治疗费用被控制在了1.5万元左右,医保报销后患者个人仅承担约0.6万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疗保险服务处处长冷家骅表示,随着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肿瘤诊疗所需创新药物价格昂贵、使用途径不规范、市场供应有限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救急救命的好药大量引入,优化了目录结构,改善了医疗生态。
此外,高血压和糖尿病(以下简称“两病”)用药广受关注。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中,高血压用药21种,占降压药市场规模50%以上,使用最广泛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价79%,年治疗费用从300元降至60元,大大提高了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治疗规范性。糖尿病用药共有15种,涉及金额约占口服降糖药市场规模的60%以上,集采后平均降价69%,使用最广泛的盐酸二甲双胍片降价53%;德国拜耳的原研药阿卡波糖,集采前价格为 1.30元/片,集采后价格降至0.18元/片,降幅 86%。
仿制药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
随着医保谈判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实施,许多原本价格高昂的药品开始降价,其中仿制药功不可没。然而药价降下来的同时,有些人会担心相对于原研药,仿制药虽然更便宜,但质量和疗效是否可靠?
《蓝皮书》中,一项关于集采中标药品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显示,在临床真实诊疗环境中,涉及乙肝、高血压、癫痫、抑郁、精神分裂、肿瘤等8个治疗领域的14个集采中选仿制药品,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上均无差异。表明这些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相比不仅达到了生物等效性,也达到了临床等效性。其中,中选价仅为0.15元/片的氨氯地平,控制血压的达标率与原研药一致;仿制药恩替卡韦治疗乙肝患者方面的疗效不逊于原研药博路定;仿制药甲磺酸伊马替尼在胃肠道间质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方面与原研药格列卫疗效一致。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坚持质量优先,以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作为仿制药入围的质量门槛,做到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有效促进了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与国际接轨。
原研药与同等质量的仿制药放在同一平台公平竞争,竞争结果直接与销量挂钩。集采模式下,原研药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促进了优质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大幅提升了群众用药可及性。第一批集采药品原研药使用量占比从22%降至11%;其中,用量较大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原研药占比在“4+7”试点地区从50%降至25%,在其他地区从37%降至11%。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张兰表示,“4+7”带量采购中标药品中,14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上具有等效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享受质优、价宜的药品。
2018年抗癌药专项药品协议到期,其中3种药品因有仿制药上市被纳入乙类管理,4种独家药品按规则进行了续约或再次谈判,平均降幅为15.0%,其中个别一线抗癌药降幅超过60%。经测算,14种抗癌药降价,预计2021年可为癌症患者节省30余亿元。同时,本次调整还新增了17种抗癌药,其中包括PD-1、仑伐替尼等新药好药,目录内癌症用药的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在相关政策影响下,为了享受改革红利、抢占市场,仿制药企业不断加大一致性评价投入力度。截至2021年9月底,已有537个通用名品种、2696个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工作明显提速。集采改革使得药品生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药企将发展重心转向首仿、难仿药品的开发,提升了药品质量水平。
医院临床用药实现“六升四降一保障”
对于一系列医保改革政策和措施,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技术标准部主管柳雯馨概括说,通过数据和政策的相互比对发现,在医保持续改革下,医院临床用药呈现“六升四降一保障”的特点,反映了医保改革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助推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六升”即:医保目录内药品金额、用量占比不断上升,动态调整初见成效;医保谈判药品金额、用量快速攀升,抗癌药等救命新药可及性显著提高;药品集中采购、药品使用人次大幅增长,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好药;集采中选仿制药市场份额迅速上升,有力推动仿制药替代;用药质量水平大幅提升,未过评药品市场份额骤减;“两病”门诊药品基金支付比例提高,缓解居民用药负担。
“四降”即:医院药品费用占比连续下降,医院内部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集采药品费用占比显著下降,实现了医保基金高效率置换;药品集采显著降低群众人均药品费用,促使通用名和剂型下其他品牌降价;重点监控品种使用情况显著下降,用量跌至原来二成。
“一保障”即:九成以上“两病”患者使用目录药品,费用覆盖超七成以上,得到了较全面的保障。
通过跟踪分析国内804家医院(含596家三级医院、208家二级及以下医院)用药情况,并结合相关数据,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任药师刘皈阳表示,通过医保改革,医保目录内药品使用持续增加,医疗机构用药结构更加合理;重大疾病治疗和特殊人群用药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集采和国谈药品价格下降、用量增加,患者用药质量水平提升;创新药进入医保速度加快,提高了药物可及性,降低了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