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说中医”栏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光明网共同推出,精选优质中医药科普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带您一同感受中医药文化。
本期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游云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个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密切联系,并维持着动态平衡,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黄帝内经》指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当这种动态生理平衡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而不能自行调节恢复正常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既离不开环境,又受到环境的影响。那么环境中的哪些因素会导致我们生病呢?我们的身体又是如何对抗这些影响因素的呢?人是社会的人,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我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难免会产生多种情绪,我们的身体对这些情绪是怎样反应的呢?让我们看一看古人的解释,想一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用?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这六种自然界不同的气候变化被称为“六气”,正常的气候变化是自然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是当气候变化异常,如有时候气候变化就像过山车一般骤冷骤热,或夏季过于炎热,或冬季该冷的时候不冷,或秋天应凉时反热,在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这些异常的气候,就成为了致病因素,称为六淫。淫有太过和侵淫的意思,六淫属于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及口鼻而人,发病之初多见表证。古人对这六种外感的致病特点也进行了归纳:如风善行而数变;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暑多夹湿;湿为阴邪,湿性黏滞而易阻碍气机;燥易伤肺;火为阳邪,易致肿疡。针对不同的病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我们知道《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距今已近两千年。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人口5649万人,仅为现在四川省总人口的一半,可以想象,当时人口密度低,植被茂密,野生动物众多,气候寒冷异于今日。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有一段对东汉时期气候的描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晚春的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不少穷苦人民。直到三国时代曹操(公元155-220年)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不结果,气候比前述汉武帝时代寒冷。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今之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冻结,演习不得不停止。”可以想象在张仲景那个年代,气候是相当寒冷的,而老百姓避寒的衣物也不足,由此推断当时外感疾病以感寒居多。再从《伤寒论》的具体内容来看,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伤寒论》所论病因以寒邪为主,其病理则以损伤阳气为首,在治法上,扶助阳气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