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谷物酿酒历史悠久,是世界上谷物酿酒最早的国家。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出现以后,古代先民就已经认知并掌握了谷物酿酒技术,由此产生的酒文化,相伴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
与此同时,小口尖底瓶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种酿酒器具,其“酉”的单体象形字,皆与“酒”字有关。随着研究的推进,大量的事实表明——我国第一瓶用谷物酿造的粮食酒,就酿造在小口尖底瓶里。
谷物酒是我国酿酒的源头
用何种原料与何种方式来酿酒,是酿酒出现的条件。只有先民有了充足的酿酒原料,又学会了让原料转化为酒的酿造技术,才有可能酿出酒来。
从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古代酿酒主要使用谷物为原料,像糖蜜、兽乳和植物汁液这样的酿酒原料,在我国史前时代也有可能出现过,但无法形成规模。
因为我国史前人口大量聚集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不出产像葡萄这样易于酿酒的含糖果实;农垦的拓展逐渐压缩畜牧业的空间,兽乳产量及使用范围都很有限;含糖植物汁液多产自亚热带以南地区,中原地区无从寻觅。因此,我国酿酒的始源应从谷物原料的使用开始。
我国谷物酿酒起源流传久远,古代最早使用谷物酿酒的情况,早期文献也有记载。
《尚书·说命下》中说:“若作酒醴,尔惟曲糵。”曲,即现代所说的酒曲;糵,指谷芽,或指用谷芽培养而成的酵母。可见周人所说的酿酒,均指谷物酿造。
就谷物酿酒而言,用曲酿造和用糵酿造,将会产生两种不同浓度(指酒度和糖度)的酒。曲的发酵力强,能使淀粉糖化后充分酒化,而糵的发酵力弱,虽能使淀粉充分糖化,但酒化程度不高。
因此,在先秦时代,人们通常把用曲酿出的酒称作“酒”,而将用糵酿出的酒称为“醴”。当然,古人有时也将酒醴并称为“酒”。如《礼记·礼运》就说:“礼之于人,犹酒之有糵也。”甲骨文中出现了酒和醴两个字,均指酒类饮料。
甲骨卜辞中也常见“酒黍”并称,说明酒与谷物关联甚密。如《甲骨文合集》中便有“酒黍登辛亥”“辛酉酒黍登”的卜辞。
《初学记·酒》引《春秋纬》有云:“凡黍为酒,阳据阴乃动,故以麦酿黍为酒。”
汉朝淮南王刘安撰写的《淮南子·说林训》中说“清醠之美,始于耒耜”,耒耜是农具的两种重要类型,明确地揭示出酿酒与农业的关系,则说明真正的人工谷物酿酒开始于农耕生产活动以后。
尽管上引史料要晚于我国谷物酿酒的起始年代,但还是可以反映出谷物酿酒历史久远。这也是古人对酿酒起源问题,比较客观的描述和最明确的解释。
仰韶是中国谷物酒酿造的源头
中国酿酒最早始于谷物酿酒,谷物是酿酒的原料前提,但谷物的出现不等于酿酒的出现,还需要一些物质条件基础。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谷物酒的酿造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酿酒的原料;二是酿酒的技术;三是酿酒盛酒的器皿。除此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要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即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农业是谷物酿酒形成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仰韶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源头,当时的先民已经进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阶段。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多样的农业用具,如:石刀、陶刀、石镰等,还有大量的陶制生活用具,足以反映出仰韶时期人们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聚落定居生活为谷物酿酒起源奠定了基础。
仰韶文化时期农耕经济繁荣,为谷物酿酒提供了原料。通过考古发掘证明,粟和黍是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主要食粮。在仰韶文化时期已有窖藏粮食,这种以窖穴贮存的粮食,可以说明,仰韶文化时期的谷物已经可以满足日常需要,并有富足可以贮备。
曲蘖的产生与谷物酒的起源密不可分,相关考古证实,在仰韶文化前期,天然曲糵已向人工曲糵发展。在2021年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的发布成果显示:在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物,经检测,采用的正是曲蘖酿造方式,让世人再次真实触摸到了中国曲蘖的源头。
仰韶文化时期的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已制作出相当精美的彩色陶器,除了灶、釜、鼎等炊具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平底瓶、小口壶等水器。2021年,学者在仰韶文化时期经典文物——小口尖底瓶的内部残留物上,发现了谷物酒的遗留物。证实,小口尖底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酿酒器具。
《礼记·礼运篇》曾记载“尊而捧饮”,即用双手捧起坑中积存天然谷物酒的情景描写描述。而今,再看“尊”字的最初形态,它更像是一个人双手捧着盛酒的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见证了先人掌握“酒”的酿造方法,并诞生了中国第一瓶用谷物酿造的粮食酒。同时,也证实了中国最早的谷物酿酒文化,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来源:仰韶酒业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