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率先推出创举,在每周二固定开展“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受到广大书友的好评。2022年3月15日,又是一个星期二,河南省书协“名家公益辅导日”持续迎来第三期活动。在认真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本期活动依然搞得有声有色。
一整天的时间里,来自全省各地的书友汇聚在郑州市唐人街文化广场的省书法培训中心,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大家的作品像入展一样张挂四壁排列有序,老师们依次详细点评,大家围绕在老师们身边,像过书法节日一样,一起听老师们品评书艺,切磋技法。面对面的现场交流和答疑解惑,让广大书友连呼过瘾,收获良多。
本期“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由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孟会祥领衔,河南省书协理事王昱、谷国伟、娄红卫、冯华分别担任本期活动公益辅导员。
孟会祥为大家点评
王昱为大家点评
谷国伟为大家点评
娄红卫为大家点评
冯华为大家点评
为让大家更好感受活动氛围,现选取活动中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图片,配上老师的点评,扼要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点评案例一
1.作者临米芾《苕溪帖》,点画完备,结构准确,可以看出其扎实的临帖功夫和对形式的敏感。就“形似”而言,这件临作已经相当好。
2.不足之处是手势较单一,尚未能实现中侧互用,所以点画较薄,书写未能充分发力,节奏略含混。
3.作者的创作作品,则偏向苏轼、赵之谦风格,与这件临作未能恰当过渡。虽有创作意识,尚未能得心应手。
4.建议从临习到创作,以一家或相近数家为主线,从笔法、结字、行气、篇章全方位深入研学,在不断提高书写性的同时,早日实现临创结合。
(点评人:孟会祥 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
点评案例二
1.从作者现场展示的作品看,临书范围颇为广泛,都能略似,书写经验丰富,但主攻方向不明确,临帖尚须从观念上、方法上,对既有的书写习惯有所突破。
2.具体到这件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点画、结字都有几分相似,感性上也抓到了褚书的特征。
3.但用笔未能打开笔锋,点画也就起、行、收含混,无法表现出其块面感、立体感和完备性。
4.点画笔路不清,必然导致结体的似是而非,相对娴熟的书写经验反而需要打破。
5.建议作者先戒博取精,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实现观念、技法的突破,纳入正轨。则其丰富的经验,必将在突破以后发挥潜在作用。
(点评人:孟会祥 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
点评案例三
1.此件作品以北魏张黑女墓志为基础创作,基本上能够把握住张黑女墓志的特点.
2.作者在大章法布局上注意用了两块拼格式,在形式感上是一种调剂。
3.不足之处,实线多,书写性差一些,缺少粗细的变化,虚实的变化,个别结体松驰。
4.在现有基础上,建议作者首先要加强精准临摹,在临摹到位的基础上,设法将临摹转化为创作能力,并逐步向创作方向进行尝试,努力学以致用。
(点评人:王 昱 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
点评案例四
1.此件作品可以看出临摹的是《西狭颂》,但没有抓住其主要特点。
2.主要问题是刻意的去画一个字形,用笔过于简单,对原帖的用笔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理解思考。
3.总体看还是写的少,起行收笔都还欠缺考虑。建议先多看,多请教,临碑帖,需要在看懂其路数后再去临,不但要关注字形,更要关注笔法,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
(点评人:王 昱 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
点评案例五
1.这件作品取法秦汉简牍,整体风格比较统一,章法安排得当,落款比较生动。
2.正文部分,从用笔上看,显得稍微有些荒率,不够沉稳,如“村”“度”等字。
3.建议作者今后能深入一种或风格相近的秦汉简、马王堆帛书等,专精学习,假以时日,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点评人:谷国伟 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
点评案例六
1.此作采用三条拼接的形式,形式上在展览中比较常见;中间的黑线可能略显过粗。
2.正文取法《礼器碑》小字隶书,这种书风也是展览中常见的,似乎缺少一点新意。
3.作品取法明显,章法完备,可见作者在平时没少用功,能将所学熟练运用。
4.改进之处,主要是用笔上,露锋有点多,今后需要加以注意,对线质再多加体会。
(点评人:谷国伟 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
点评案例七
1.这件作品主要取法唐人孙过庭《书谱》,整体效果不错,用笔、结字、钤印都没有大的问题。
2.可以看出作者有一定的临帖及创作实践经验,对当今书坛的展赛活动比较关注,在大的布局上能注意到块面变化,具有一定的创作基础。
3.不足之处,是过于在意点画的具体形象,笔笔都在刻意强调起、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气息的连贯性、自然书写性,使作品显得散碎、机械,有一定的堆砌感。
4.作者若能在以后的创作中,增强自信心,加强书写性,不过于执着于形,尝试追求自然表达,会取得更好效果。当然,这是在深入临帖基础之上更高的要求了。
(点评人:娄红卫 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
点评案例八
1.此作取法《书谱》,有模有样,信手挥洒,显示作者不但具有临帖基础,亦具有一定创作能力。
2.此作带有比较明显的时人名家书风的影子,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学时人不是不可以学,但是尽可能不要斤斤学其面目,而应当从其创作作品中,感悟大家同样都是取法书谱,该名家是如何从书谱中提取部分消息、从而入古出新的学古理路,也就是说,“师其心而不师其迹”。我想,书法的学习正应在这样的原则下,对古人、对时贤多悟其方法,“不薄今人爱古人”,抱着开放的心态,广泛取法一切长于我者,触目会心处,自当皆能有所获。
3.此作用笔上伤于急速,部分地方显得荒率、纤弱。前贤已指出孙过庭“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伤于急速”,历来学书谱者,多有此病。我们尽可学古人之长,而不必放大其病处。米芾说“沉着痛快”,作者如能在“痛快”之外,不忘“沉着”二字,当会有大进境。
4.作者于起笔能看见笔锋,这是好的。但多数笔画起笔处的细尖尖过长,显示入纸的滑行动作过长,不能于入纸瞬间一步到位。此点书谱本身做得很好,可通过临帖再加体会。临帖不要满足于浅尝辄止,于笔法上应孜孜力求精到。
5.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除了用笔问题,观此作结体,右下角多有缺失,给人感觉四角独缺此一角未能撑满,大约是执笔有斜或手腕不能顶到送到之故,建议再改进。
6.整体章法布局上,块面感不够,虽有粗细大小变化,但略显零碎,秩序感不够。书者驾驭大章法当如将军布阵,起承转合皆优裕有序,方合阵法。落款字明显过大,于整体中不协,有“违和感”。一般而言此种章法形式,在落款上可考虑款字比现在稍小一点点,同时将款字字距拉大,款字与正文间亦多留一行白。如此在主体求“密”之外,于左侧求一“疏”字,疏密有致,好比一间大房子,三壁满是图书,主人留一壁开为大落地窗,透气换气,阳光亦由此而进,更显生机盎然。
(点评人:冯 华 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
点评案例九
1.此作取法钟繇《宣示表》,中规中矩,书写一丝不苟,气息安静平正。当代人习书,多有鼓努为力、燥气满纸者,此作虽略显稚嫩,但于小楷中能得一“静”字,已殊为不易,骎骎已近门墙之内。
2.起行收细节是显示笔法入门与否的重要标志。此作起笔、收笔处皆能看见笔锋入出之消息,显示作者于用笔有一定领悟。缺陷在收笔处多显乏力,犹豫迟疑,推测其原因,端在于发笔处虽有笔锋入纸,但不能得力(即我们河南俗话所谓“木有吃住劲”),行笔缺乏荡漾的节奏感,因此至收笔前笔力已泄尽,故显笔力孱弱。建议作者于用笔细节再深刻体会。
3.转折处乃是窥见书法功力的另一标志。转折的处理,相比起收更难,是一个更高段位的问题。举例而言,此作一些右上位置的折笔处多有缺憾,或失之纤薄、粗率,或失之肥厚、描摹。我的理解,小楷的转折处,既不能像钢笔字一样不做任何处理、单薄划过,也不能像唐楷一样刻意华饰、复杂累赘,“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传统书论中所谓“折钗股”之意,正宜于此转折处深加体会,不管怎样处理,都要顶住笔锋,不可泄气。
4.此作书写速度过于均匀,书写感较弱,给人拘束之感。建议作者多参看《荐季直表》以及历代小楷墨迹,从墨迹真迹中深入揣摩用笔结字之理,增加书写的自然生动感。此外,写小楷一般可磨墨,墨色会显得更为自然、灵动、通透。苟能如此,作品的神采亦将从中应运而生。
(点评人:冯 华 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
广大书友对今后的点评活动有何建议,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以便我们持续改进,更好为大家服务。
定期举行"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是河南省书协近期推出的一项全新创举,目的是为了积极落实中宣部、中国书协“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渠道”的总要求,充分发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群众性、服务性、公益性”的核心宗旨,积极服务广大书法爱好者,引导广大书法爱好者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创作水平,树立艺术理想,共同进步提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时间为每周的星期二(法定节假日除外)。活动地点在郑州市商城路与英协路交叉口东50米唐人街文化广场F区301室。为方便大家更好参与下期活动(3月22日星期二),参加活动者请在3月21日下午5点前点击下方二维码预约。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现场参与有人数限制,请务必提前预约。咨询电话:0371-65329777,0371-6381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