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房产 旅游 教育 党建

健康 文化 县域 专题 新阶层 国防军事

为民而勤,以“豕”报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刘娣的猪梦人生

来源:河南热线 2025-01-01 21:05:25
汉字中,“豕”在“家”里,在中国有“猪粮安天下”之说,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也是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效率等问题,我国猪产业以国外引进猪种为主,使得中国猪种的养殖量急剧下降,种质资源岌岌可危。2016年农业部公布了中国地方猪种有37种灭绝、濒临灭绝和濒危,对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研究、保护和产业化应用技术亟待有更多的研发和突破。

为民而勤,以“豕”报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刘娣的猪梦人生

刘娣,这位畜牧科教领域的巾帼女帅,被称之为“猪妈妈”的“拼命三娘”,承接了猪界老前辈的重托,始终坚持这一领域的创新攻关,不论是在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时,还是经过省委公选担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书记和院长时,凭借39年的自强不息和对猪遗传育种科教事业的执着追求、刻苦钻研、拼搏攻关,在中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研究和育种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她带领团队建立了民猪多元化保种技术体系,率先绘制民猪全基因组图谱,探索揭示其起源进化和种质特性遗传机制,培育的优质“龙民黑猪”通过了国家畜禽资源委员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并将其和研发的配套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上的推广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5 项;发表SCI等论文356篇,出版专编著22部,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12件,培养博士后、博硕士 160 名。她和团队为宝贵的中国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老百姓的餐桌能够有好吃的猪肉,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当她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时深感欣慰,她强调这些成绩是来自党和国家的培养、凝结了团队成员的心血。

为民而勤,以“豕”报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刘娣的猪梦人生

从头开始,呕心沥血“她创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以及猪学科是刘娣在公选到省农科院工作后,从她一人开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起来的,填补了省农科院学科领域的空白。从机构申请、学科建设、办公和实验场所筹建,到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平台申报建设、项目申请和执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她以单位为家,以“5+2”“白+黑”的工作精神全身心投入。刘娣不仅建立了猪、牛、羊、禽、饲料、农牧循环和综合实验室等7个研究室,还建设了包括胚胎、分子、细胞、微生物、化学分析及肉质检测等在内的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胚胎工程中心。此外,她还建设了10公顷的畜牧科技创新基地,包括民猪试验场、奶牛试验场、肉牛试验场、饲料和生物饲料中试车间及4公顷的家禽创新基地。刘娣兼任畜牧研究所所长6年,在她带领下,畜牧所成为东北地区畜牧科技创新和畜牧产业科技支撑的主力军力量。她理论联系实际,建设了全国知名的地方猪育种创新团队,开展以珍贵的国家级保护猪种-民猪为主的中国猪种资源保护、研究和育种创新工作。

为民而勤,以“豕”报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刘娣的猪梦人生

拯救濒危,迎难而上“她担当”

民猪,原称东北民猪,是世界著名、东北唯一的国家级保护猪种,具有肉质好、繁殖力高、抗逆性强的特性,即“好生、好养、好吃”。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直是我国主要生产猪种。但由于肥肉多、生长慢,被引进的猪种大量替代,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保种境地。面对严峻情况,刘娣向前辈专家取经学习,开展民猪群体恢复、核心群建立、保种体系建设;进行品种起源进化、种质特性及其遗传机制研究,并起步进行民猪杂交育种、养殖配套技术研发和促进产业应用的工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21世纪初,只在兰西国家级保种场有民猪资源,只能提供有限的科研材料。刘娣组织团队克服困难,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偏远地区搜寻疑似猪只,克服搜寻中出现的各种艰难,经过筛选、鉴定和纯化,建立起第二家民猪保种场和试验站,而后刘娣又倡导帮助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民猪产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新创建了1个省级保种场、2个种质资源核心群、3个资源保种场,核心群体数量达3200余头,达到品种保护安全线以上。刘娣团队还研究建立了精液、体细胞、胚胎等多元化保种技术体系,把民猪各类样本7千余份冻存建库,为民猪资源长期保护提供技术和平台,为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工作使刘娣团队成为一支肯吃苦、能克服困难、善打硬仗的中国地方猪资源研究团队,也为他们目前开展更多的濒临灭绝、濒危猪种的抢救、研究和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民而勤,以“豕”报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刘娣的猪梦人生

培育猪种,攻坚克难“她领航”

有了民猪群体,其优良种质资源特性和遗传机制的研究成为育种工作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刘娣带领团队申请到国家基金重点区域联合基金、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博士后基金、省重点基金等,目标直指民猪优异种质特性。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民猪全基因组序列和图谱,探索了民猪的起源进化,填补了民猪起源在基因组水平上的空白。运用多组学系统揭示了民猪抗寒、抗病、耐粗饲、肉质好等特性和遗传机制,即在机理上研究民猪从哪里来?为什么抗寒?为什么耐粗饲?为什么好吃?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民芯一号”芯片和系列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高效率民猪精液保存和人工受精方法,为民猪优质育种提高质量效益奠定了基础、为抗逆育种降低养殖成本提供了保障、为节粮育种降低饲料成本提供了参考。

为民而勤,以“豕”报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刘娣的猪梦人生

与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同时进行,刘娣团队开展了近20年艰苦曲折的育种工作,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为做好育种工作,他们创新育种技术,解决育种关键难点,研发了资源群体构建、多组学基因挖掘、模型预测与常规方法结合的育种技术,构建了3个猪品种优良父母本选育的综合指数,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民猪基因组选择参考群,开发使用了提高肉质等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发明应用了全基因组分层混合模型关联分析法,并将首次筛选与肉质和胴体相关的成果应用于所发明的2款育种液相芯片。为尽快满足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刘娣请教育种前辈,征求企业家意见,创制育种新素材,筛选优秀杂交组合,以尽快应用于市场和长期育种,利用中外猪种创制了 16个育种素材,在多种杂交组合中筛选出2个组合,“巴民优快组合”肉质好且生长速度快,出栏时间比纯种民猪缩短3个月,肌内脂肪含量3.3%以上高于引入猪种2倍,瘦肉率由48%提高到55%,是十多年来民猪利用的最主要方式,在全国优质猪肉评比中获 5A 金奖,“野民优特组合”生长速度提高,嫩度提高,加上配套生产技术,促进形成了这二个组合的优质猪肉和野特风味猪肉产业发展。这当然不是刘娣的目标,她制定了二十年定向育种的目标任务,利用民猪资源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在大量前期工作和配合力测定基础上,刘娣带领联合育种院校团队和企业,以群体继代选育法,闭锁式和半开放式法培育了民猪、巴克夏和松辽黑猪三个专门化品系,并确定三者为最优配套组合,采用芯片划分血统,利用本团队研发的多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育种液相芯片等技术和常规育种,历经 16 年培育出“龙民黑猪”配套系,肌内脂肪含量达4.23% , 比优质黑猪肉标准(3% )高 ,瘦肉率58.60%比民猪(47.65%)高,达 100kg 日龄 180 天,比民猪少92天。龙民黑猪已通过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配套系)审定获得证书,一致评价育种成效好、市场空间大。龙民黑猪填补了黑龙江省 40 年猪育种空白,在我国培育猪种中主要肉质指标-肌内脂肪含量名列前茅,体型大、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是国际上首个以民猪为育种素材的配套系。

为民而勤,以“豕”报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刘娣的猪梦人生

为“龙民黑猪”产业化,刘娣团队研发了与其匹配的高效养殖系列技术体系,通过成果转化和科技帮扶,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产业增效。主办国际、全国会议,组建联盟,在12个省建设示范基地 180多个,支持企业 300多家,帮助创立“雪猪”、“森林猪”等六大品牌,以技术+企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帮扶1600余户。培育的品系、组合和品种推广到海南等20来个省市,获得产业认可,市场销售量逐年增加,东北黑猪正在形成北育南养的态势,成为我国优质猪肉市场的生力军。

能观大局,善做细微。刘娣近40年在猪领域科技创新上不懈努力攻关,取得了傲人成就。她担任了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第一批产业(生猪)顾问组组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畜禽遗传标记学分会副理事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等。先后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畜牧富民十大功勋人物、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获得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杰出人物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她虽然已年过花甲,仍然全力以赴带领团队在畜牧创新领域奋斗着。

 
  责任编辑:hngy001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