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大学 > 正文

【美文】科举考试制度废止100周年

2018-06-25 11:46:41  作者:  来源:中华网河南  参与评论()人

自宋代以降,科举制度的命运更加多舛。元代虽然最终接纳了科举制度,但是也曾经历过几次科举的废止。到了明代之后,八股文盛行,使得科举考试的应试文章标准化,更为后世所诟病。明末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痛陈其病。黄宗羲毫不客气地说“愤科举之学禁锢人,思所以变之”,顾炎武则痛骂其造成“学问由此而弃,心术由此而坏”。虽然言词过于激愤,但是也反映出某些现实情况。清代初年,康熙曾于1663年下诏停止科举考试,认为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于政事无补,后接受臣子建议于1668年恢复。乾隆年间,也有人曾建议废止科举考试,认为科举考试积弊日深,应当换作其他办法;但乾隆发现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替代科举考试,于是便搁置争议,沿用旧制。

然而让科举考试制度面临更大危机的,还在于清朝末年的时局冲击。

鸦片战争之后,在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中,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呼声。改革中国旧有的封建教育制度,培养适应时代的有用人才,成为朝野上下议政的热点之一。从同治年间开始,曾国藩、李鸿章就开始把原来大多由民间举办,学者掌控的私立学校——“书院”,改造成“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35年里,洋务派人士先后在各地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在今天看来,洋务教育顺应了“西学东渐”的文化趋势,开设外国语、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等“西学”课程,同之前的传统教育有着很大区别。其中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一直延续到了后来。

1895年甲午战败后,提倡变法维新的康有为痛斥科举禁锢人心、窒息社会、愚民误国,因此提出变通科举、兴办新学、渐废科举的主张。梁启超也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废除科举的呼声日益高涨,于是在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提出了“废八股,兴西学”和“创办京师大学堂”的政策主张。虽然维新变法没有成功,但是“创办京师大学堂”的政策却被清廷接受。维新变法失败后,兴学之风日盛。为统一管理这些新学堂,清廷先后在1902年和1904年公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在“壬寅学制”公布的前一年,也就是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就一再提出递减科举取士名额,以学堂生员补充的建议。1905年9月2日,张之洞、袁世凯等人递呈《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交妥筹办法折》称:“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看着这些封疆大吏的折子,慈禧太后做出了决定,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谕:“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于是,千年古制,一朝废止。中国士大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顷刻间成为一枕黄粱。

百年之争:争论何时休

从科举废止之日起,有关存废的争论就一直存在着。仅仅在几年间,就有人提出恢复科举制。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907年黄运藩以“整顿学务”为名提出恢复科举制度;给事中李灼华也曾奏请变通学校规则,“兼行科举”,均被否定。即便是曾经痛斥过科举制度的梁启超,也很快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的主张。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客观地为科举制度进行正面评价,如孙中山、胡适、钱穆等。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